翻译
子产执掌郑国政事时,曾用自己乘坐的马车在溱水、洧水边帮助百姓渡河。
孟子评论道:“这是小恩惠却不懂得政治。
若在十一月修成行人桥,十二月修成车行桥,百姓就不会苦于涉水渡河了。
君子整治好政事,外出时鸣锣开道都可以,哪能一个个地帮人渡河呢?所以执政者要想讨好每一个人,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
”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的翻译。
注释
子产:春秋时郑国贤相公孙侨,字子产。溱(zhēn)洧(wěi):都是水名,在今河南省。
十一月:指周历,相当于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夏历九、十月是农闲时节,所以在这时修桥。徒杠:可供徒步行走的独木桥。
舆梁:可供车行的桥。病:发愁。
辟(pì)人:指执鞭者开道,让行人回避。辟,辟除。
1. 子产: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贤相,执政二十余年
2. 乘舆:君主或官员乘坐的车辆
3. 溱洧:郑国境内两条河流,《诗经·郑风》有《溱洧》篇
4. 徒杠:供行人通行的简易桥梁
5. 舆梁:能通行车马的大型桥梁
6. 病涉:苦于涉水渡河
7. 辟人:古代官员出行时差役鸣锣清道
8. 每人而悦:语本《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此处化用
9. 十一月:周历十一月即夏历九月,农闲时节宜兴土木
10. 日亦不足:化用《孟子·离娄下》“时日曷丧”的时间意象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子产“乘舆济人”的个案,揭示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差异。孟子以“徒杠”“舆梁”的桥梁建设为喻,强调制度性救济相对于临时性施舍的优越性,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需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政治智慧。全章在二十余字间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升华,展现孟子善用类比说理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论为政之道在于“平其政”,即把政治搞好,不在于小恩小惠。
孟子认为,执政者的要务是抓纲治国,使民众安居乐业,这是最大的恩惠,比具体地做一两件事情要好不知多少倍。如果为政者一个一个讨老百姓喜欢,那日子也就不够用了。这对今日为政者仍有意义。
“惠,谓私恩小利。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
“言能平其政,则出行之际,辟除行人,使之避己,亦不为过。况国中之水,当涉者众,岂能悉以乘舆济之哉?”
“言每人皆欲致私恩以悦其意,则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诸葛武侯尝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得孟子之意矣。”
此章展现孟子对儒家仁政思想的具体阐释。开篇子产济人的事例,本为《左传》所称道的仁德行为,孟子却通过“惠而不知为政”的判词,完成对临时性仁政的超越。文中“岁十一月”“十二月”的时间规划,体现儒家“使民以时”的施政原则;“徒杠”“舆梁”的物质建设,则对应“制民之产”的具体方略。结尾“日亦不足”的反诘,既是对人治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亦隐含着对制度效能的最大化追求。全章在肯定子产仁爱初心的同时,更指明了政治治理应从个体道德向公共制度升华的必然路径。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孟子集注》:“子产之惠,施于一人一时;孟子之政,利于天下万世。”
2. 焦循《孟子正义》:“观‘平其政’三字,知圣贤治国非徒小惠,当务纲纪整肃之道。”
3. 康有为《孟子微》:“此章最明大同之制,破据乱世之人治,立升平世之法治。”
4.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用对比方法说明:政治家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枝节地应付。”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桥梁之喻揭示出儒家从‘礼’到‘法’的历史过渡,兼具温情与理性。”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