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而用,任物所长。
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
安知烦暑,可致清凉?
岂无纨素,彩画文章?
复有修竹,剖析毫芒。
提携密迩,摇动馨香。
惟众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
肃肃白羽,穆如清风。
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翻译
白羽扇在适当的时节发挥作用,顺应物品的特长。
那鸿鹄的轻柔羽毛,来自江湖的偏远地方。
谁料它能驱除闷热,带来清凉?难道没有绢帛制成的团扇,绘着彩色的图案?还有修长的竹材,被剖析得细如毫芒。
但白羽扇随身携带便利,摇动时生出习习香风。
当众多珍品都在使用之时,这短羽制成的扇子怎敢自诩担当?我私下思忖承蒙圣君赏识,得以在宫禁中执持效劳。
往昔栖息水泽之时,也曾怀有直上云霄的志向。
倘若能效用于得当之处,即便牺牲生命又有何惧?洁白肃穆的羽扇,宛如清和之风。
纵然秋日来临被弃置,终究在箱篓中感念恩遇。
以上为【白羽扇赋】的翻译。
注释
1. 当时而用:顺应时令发挥作用,暗含儒家“时中”思想
2. 鸿鹄:天鹅,喻志向高远之士
3. 弱羽:轻柔的羽毛,谦指自身才质
4. 江湖之下方:指民间草野,与庙堂相对
5. 烦暑:喻政治昏浊与社会困境
6. 纨素:细绢,指绢扇,喻寻常人才
7. 彩画文章:有彩绘纹饰,喻浮华之士
8. 修竹:竹制扇骨,喻其他材具之士
9. 剖析毫芒:制作精细,喻刻意雕琢
10. 短翮:短羽,自谦才浅
11. 圣后:唐玄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任中书令时
12. 未央:汉宫名,代指唐宫廷
13. 皋泽之时:隐居未达之时
14. 云霄之志:《史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15. 杀身何忌:《论语》“杀身以成仁”
16. 穆如清风:《诗经》“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17. 秋气移夺:喻仕途挫折,暗指次年罢相
18. 感恩箧中:用《战国策》“狡兔死走狗烹”典反其意
以上为【白羽扇赋】的注释。
评析
此赋借白羽扇喻士人之用舍行藏,通篇以物写人,托物言志。开篇点明“当时而用”的用世原则,随即以鸿鹄弱羽自比出身,通过“纨素”“修竹”等对比突出白羽扇“摇动馨香”的特质,暗喻自身德行。中段“惟众珍之在御”自谦中见风骨,“窃思于圣后”婉转表达知遇之感。后段“云霄之志”“杀身何忌”直抒忠贞气节,结尾“感恩箧中”尤见儒家臣节。全赋以四六骈俪为骨,间以散句调节,典丽中含清刚之气。
以上为【白羽扇赋】的评析。
赏析
张九龄此赋作于宰相任上,实为政治宣言的文学表达。赋中三层转折尤见匠心:首层以“彼鸿鹄之弱羽”自况寒微出身,却能力排“烦暑”,暗喻其匡扶朝政之功;中层连用“岂无”“复有”构成选择关系,强调白羽扇“提携密迩”的实用价值,对应其“吏治唯贤”的执政理念;末段“苟效用之得所”六字如金石铿锵,将全篇推向高潮,揭示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秋气移夺”的预言性书写——赋成次年果然遭李林甫构陷罢相,使“感恩箧中”成为谶语。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器物特性完美融合的写法,既承续了屈原《橘颂》的比兴传统,又开创了唐代咏物赋的政教维度,在张说“宝剑赋”、李白“大鹏赋”之间构成重要链环。
以上为【白羽扇赋】的赏析。
辑评
1. 刘肃《大唐新语》卷八:“张九龄《白羽扇赋》托物言志,其‘杀身何忌’之语,可谓忠贞自誓。”
2.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九龄作《白羽扇赋》以见意,末云‘终感恩于箧中’,识者知其不终。”
3.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收录本赋,注云:“开元二十四年夏赋,时林甫已潜引入牛仙客为相。”
4. 高步瀛《唐宋文学要》评:“此赋虽短而意态纵横,‘秋气移夺’预感政潮,‘感恩箧中’犹存温厚。”
5.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白羽扇赋》与《感遇诗》同为其人格象征,羽扇之‘穆如清风’即其政治理想之写照。”
以上为【白羽扇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