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秦始皇最初追求成仙,为何匆忙择定骊山修建陵墓?中年时方知求仙无效,此地正适宜作为终极归宿。
服役民夫奔走如雷声轰鸣,奇珍异宝尽数囤积其中。
黎民百姓无处安身立命,赭衣囚徒相互驱赶追逐。
人民怨恨神灵亦发怒,身死之后宗庙遂倾覆。
政权土崩丧失天下,群雄争斗直入函谷关。
国家被项籍屠杀殆尽,君主如同华元遭戮。
初始发掘陵墓由楚人发起,最终焚烧却因牧童失火。
宰相朝堂应议举贤良,途中感慨时光飞逝。
每当听闻《过秦论》的宏论,总令人心怀忧虑如织机空转。
以上为【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的翻译。
注释
1. 黄门卢监:指卢怀慎,时任黄门监
2. 骊山:秦始皇陵所在地,《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
3. 黔首:百姓,《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
4. 赭衣:囚犯,《史记·秦始皇本纪》"赭衣塞路"
5. 项籍屠:项羽屠咸阳,《史记·项羽本纪》"引兵西屠咸阳"
6. 华元戮:春秋宋国华元被杀,《左传》"华元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7. 牧:牧童焚陵,《汉书·刘向传》"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8. 过秦论: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以上为【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秦始皇陵为历史镜鉴,通过"求仙无效"与"骊山卜陵"的生命悖论,揭示权力膨胀与生命有限的永恒矛盾。张九龄以"徒役雷奔"的劳民伤财与"黔首无命"的民生疾苦相对照,在"人怨神怒"的天人感应中完成对暴政的批判,最终以"过秦论"的史鉴收束,体现盛唐诗人"以史为镜"的政治智慧。
以上为【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在艺术上构建了三重批判维度:开篇四句以"求仙"与"卜陵"的荒谬衔接,展现秦始皇生死观的矛盾;中段八句以"徒役雷奔"的听觉意象与"赭衣追逐"的视觉画面交织,再现徭役酷烈的社会图景;后八句转入历史反思,"土崩龙斗"的自然喻象与"项屠华戮"的史实并置,最终以"过秦论"的典故作结,形成从具体史实到普遍规律的升华。全诗最深刻处在于"载怀空杼轴"的隐喻——将治国比作织布,暴政导致织机空转,这种将政治伦理具象化的手法,正是张九龄"温柔敦厚"诗教的体现。
以上为【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的赏析。
辑评
1. 唐汝询《唐诗解》:"曲江公'人怨神亦怒'五字,已括尽《阿房宫赋》长篇,所谓'仁人之言其利薄'也。"
2.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二语,叙陵墓结局简劲,与李华《吊古战场文》'秦汉而还'云云同其史笔。"
3. 王夫之《唐诗评选》:"结联暗用'未雨绸缪'意,与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迥异,此大臣诗与文士诗之别。"
4. 贺裳《载酒园诗话》:"'中阿感桓速'化用《诗经》'陟彼阿丘'而自出新意,可见盛唐诗人学古能化。"
以上为【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