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君门难以踏入,势利之人互相推诿。
借问苦读的儒生,为何滞留京师?
抬头无法应答,闭眼独自沉思。
转眼十六年过去,终日忍受饥寒交迫。
仕途终究冷清寥落,鬓发已然斑白稀疏。
颍水清澈而宁静,箕山平坦又宽阔。
如今便该离去,决绝不必迟疑。
以上为【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的翻译。
注释
1. 孟东野:诗人孟郊,韩愈挚友。
2. 房蜀客:疑为韩愈友人,生平未详。
3. 君门:指朝廷权力中心。
4. 势利互相推:官场中趋炎附势者相互排挤。
5. 胡为:为何。
6. 倏忽:形容时间飞逝。
7. 坐差池:因仕途坎坷而鬓发斑白。
8. 颍水、箕山:河南隐士许由隐居之地,代指归隐。
9. 坦而夷:平坦开阔。
10. 咄咄:感叹词,表决绝。
以上为【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韩愈赠友抒怀之作,以直白语言揭露中唐仕途的势利倾轧,通过自省与追问,表达对宦海浮沉的厌倦。诗中“倏忽十六年”暗含人生虚度之痛,“颍水”“箕山”化用许由、巢父隐居典故,凸显归隐之志。全篇情感由愤懑渐转超脱,句式长短错落,兼具古风质朴与律诗凝练。
以上为【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的评析。
赏析
韩愈以“不可入”“互相推”犀利批判官场生态,继以“举头未能对”的沉默姿态,展现寒士的窘迫与清醒。时间维度上,“十六年”的困顿与“倏忽”的感慨形成张力,强化了人生虚掷的悲凉。尾联借颍水箕山之景明志,用“便当去”“无自疑”的叠加重申,完成从彷徨到决断的精神跃升。全诗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境交织,在古拙句式间涌动沉郁顿挫之气。
以上为【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韩文考异》:“其词直而切,达而隐,悲愤之气寓于冲澹。”
2. 程学恂《韩诗臆说》:“‘举头’二语写尽寒士踌躇之态,后忽作旷达语,愈见其痛。”
3. 何焯《义门读书记》:“结句用《世说》咄咄怪事意,而气骨遒劲过之。”
4. 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颍水箕山,托意高远,是退之本色。”
5. 查慎行《十二种诗评》:“十六年宦海浮沉,只以‘寒饥’二字括之,简极痛极。”
以上为【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