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老人年已七十仍在卖酒,千百酒壶酒瓮摆满花门楼口。
路旁榆荚好似串串铜钱,摘下来换酒您可愿意?
以上为【戏问花门酒家翁】的翻译。
注释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1. 花门:指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酒家名
2. 沽酒:卖酒
3. 千壶百瓮:极言酒器之多
4. 榆荚:榆树果实,形似钱币
5. 仍似钱:仍然像钱币
6. 摘来:采摘下来
7. 君肯否:您是否愿意
8. 道傍:路旁
9. 瓮:陶制盛酒器
10. 花门口:花门楼前
以上为【戏问花门酒家翁】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对卖酒老人的诙谐戏问,展现了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诗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用浅近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格调诙谐轻松,是别具一格的小诗。
此诗以诙谐笔触勾勒盛唐市井风情,前两句“七十沽酒”与“千壶百瓮”的夸张对比,既写实又暗含对老者劳作的赞叹。后两句突发奇想,以榆荚化钱的天真假设,在虚拟交易中完成对物质价值的诗意解构,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乐观与幽默。
以上为【戏问花门酒家翁】的评析。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岑参此诗在即兴口语中蕴含深层的文化密码。首句“老人七十”以白描切入,却暗合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生命意识,而“仍沽酒”的持续劳作,既展现盛唐市井经济的活力,又暗含对老者自食其力的赞赏。次句“千壶百瓮”的铺排与“花门口”的地标指向,共同构建出西域边城酒肆的典型场景。后两句妙用双关:榆荚在汉代确实被称为“榆钱”,可充饥或入药,诗人却将其与货币功能嫁接,这种物性转换既体现童趣般的想象力,又暗含对货币本质的哲学思考——当自然物被赋予交换价值,物质与精神的界限便开始模糊。全诗通过老者与诗人、实物与虚拟、劳动与游戏的多元对话,在二十八字间完成对盛唐商品经济与人文精神的微型写照。
以上为【戏问花门酒家翁】的赏析。
辑评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岑参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此诗可见一斑。
1. 明·唐汝询《唐诗解》:“此诗以戏语写真趣,‘摘来沽酒’之问,与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同一旷达。”
2. 清·黄周星《唐诗快》:“嘉州此作,榆荚铜钱之喻较之鲁褒《钱神论》更见雅人深致。”
3.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后二句天真烂漫,想见盛唐诗人胸次,与王维‘相逢意气为君饮’同其豪迈。”
4.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诗中花门楼实地考证为凉州酒肆,可见岑参西域纪行诗的现实基础。”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榆荚似钱的联想,既承汉乐府‘视金钱如粪土’传统,又开宋诗‘化俗为雅’先声。”
以上为【戏问花门酒家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