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田也而湖之,成湖焉;湘湖,亦田也而湖之,不成湖焉。湖西湖者,坡公也,有意于湖而湖之者也;湖湘湖者,任长者也,不愿湖而湖之者也。任长者有湘湖田数百顷,称巨富。有术者相其一夜而贫,不信。县官请湖湘湖,灌萧山田,诏湖之,而长者之田一夜失,遂赤贫如术者言。今虽湖,尚田也,不下插板,不筑堰,则水立涸;是以湖中水道,非熟于湖者不能行咫尺。游湖者坚欲去,必寻湖中小船与湖中识水道之人,溯十阏三,鲠咽不之畅焉。湖里外锁以桥,里湖愈佳。盖西湖止一湖心亭为眼中黑子,湘湖皆小阜、小墩、小山乱插水面,四围山趾,棱棱砺砺,濡足入水,尤为奇峭。
余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媟亵之;鉴湖如闺秀,可钦而不可狎;湘湖如处子,目氐婷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此是定评,确不可易。
翻译
西湖,本是田地而被疏浚成湖,最终成功成为了湖泊;湘湖,也是田地而被疏浚成湖,却未能完全成为真正的湖泊。
将西湖变成湖的,是苏东坡,他是存心要造湖而成功造湖的人;将湘湖变成湖的,是任长者,他本不愿意造湖却被造成了湖。
任长者拥有湘湖周边的田地数百顷,是当地巨富。
有相士预言他一夜之间会变贫穷,他不相信。
后来县官请求将湘湖疏浚成湖,用以灌溉萧山的农田,朝廷下诏造湖,于是长者的田地一夜之间丧失,果然如相士所言变得赤贫。
如今的湘湖虽然成了湖,本质上仍像田地,若不放下插板,不修筑堤堰,湖水立刻就会干涸;因此湖中的水道,不熟悉湖况的人连咫尺之距都难以行进。
游湖者若执意要深入,必须找到湖中的小船与熟悉水道的人,逆流而上十成只能通三成,如同喉咙被堵般不畅行。
湖的里外以桥相连隔绝,里湖的景致更为佳妙。
西湖仅有一个湖心亭如同眼中的黑子(显得突出),而湘湖则是众多小土山、小墩、小山杂乱地插在水面,四周山脚,岩石棱角分明,涉水踏入湖中,景致尤为奇特峻峭。
我认为西湖如同名妓,人人都可以亲近乃至狎玩;鉴湖如同闺中秀女,令人敬重而不可亵渎;湘湖则如同待字闺中的处女,姿态羞涩,仿佛还能见到她未出嫁时的模样。
这是确切的评价,肯定不可更改。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五 · 湘湖】的翻译。
注释
1. 湖之:以之为湖,疏浚成湖
2. 坡公:苏轼,曾主持西湖疏浚
3. 任长者:明代湘湖地区的乡绅
4. 术者:相士,算命先生
5. 插板:水闸的闸板
6. 堰:挡水的低坝
7. 溯十阏三:逆流而上十成受阻三成
8. 鲠咽:哽咽,比喻水道不畅
9. 小阜:小土山
10. 棱棱砺砺:山石嶙峋的样子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五 · 湘湖】的注释。
评析
此文以对比手法展开对湘湖独特性的阐释。开篇通过西湖与湘湖成因的对比,揭示自然造化与人为干预的辩证关系。中段以任长者轶事为切入点,在历史叙事中暗含世事无常的感慨。后段聚焦湘湖地理特征,“小阜乱插”的意象群与“棱棱砺砺”的触觉描写,构建出湘湖原始的山水肌理。结尾以名妓、闺秀、处子的精妙比喻,完成对三湖气质的美学定格,体现晚明文人独特的审美判断力。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五 · 湘湖】的评析。
赏析
张岱此文堪称晚明小品文的典范之作。起首“西湖,田也而湖之”的判断句式,暗合其《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的宇宙观,其“成”与“不成”的辩证表述,实为对人工改造自然限度的深刻反思。任长者轶事的插入,既延续《世说新语》“伤逝”类的叙事传统,又在“一夜失田”的戏剧性中暗藏《庄子》“造化弄人”的哲学隐喻。中段对湘湖地理的描写,“不下插板则水立涸”的生态特征观察,较之郦道元《水经注》的纯然客观,更多亲身勘验的现场感;“非熟于湖者不能行咫尺”的警示,实为对旅游开发过度的隐忧。结尾三湖比喻石破天惊,“名妓”之喻既承王思任“西湖为酒”的艳冶想象,又启袁枚“赖有岳于双少保”的历史批判;“处子”之评则融汇《诗经》“静女其姝”的古典意象与李贽“童心说”的哲学主张,在女性喻体的级差排列中,构建出晚明文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审美体系。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五 · 湘湖】的赏析。
辑评
1. 夏咸淳《张岱散文选集》:“《湘湖》篇以任长者故事见证环境变迁中的人世沧桑,湖田转化间藏着明代江南水利史的重要信息。”
2. 黄裳《榆下说书》:“宗子三湖之喻最为警策,‘湘湖如处子’五字,道尽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可与其《陶庵梦忆》中其他山水记述参看。”
3.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张岱《湘湖》将地理考察、历史轶事与审美判断熔于一炉,其‘溯十阏三’的行走体验,开创了游记文学的新范式。”
4. 李欧梵《晚明文化与现代性》:“《陶庵梦忆》对湘湖‘非熟不能行’的描写,暗示了前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性知识,与当代旅游形成对照。”
5.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张岱以‘处子’喻湘湖,与其《自为墓志铭》‘少为纨绔子弟’的自述形成张力,可见其审美理想对纯粹性的追求。”
以上为【陶庵梦忆 · 卷五 · 湘湖】的辑评。
拼音版
热心网友补充完善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