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花枝梢头飞下两只斑鸠,想要停驻却又飞走,飞走了又似要留下。
(它们)拾到一颗林檎果,却吞不下去,只好反复啄食,最终只得作罢。
以上为【初秋行圃四首】的翻译。
注释
1.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创“诚斋体”,诗风活泼自然,善写日常生活与自然小景。
2. 行圃:漫步于菜园或果园。“圃”指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
3. 鸣鸠:即斑鸠,古称“鸤鸠”,《诗经·曹风》有“鸤鸠在桑”,常被视为仁鸟。此处泛指园中常见鸟类。
4. 花梢:花枝的顶端。
5. 来禽:果名,即林檎,又称花红、沙果,果实小而酸涩,古人常植于庭园。《西京杂记》载:“林檎,实大者如梨,小者如柰。”
6. 吞不得:林檎虽可食,但若未熟或过小,鸟亦难吞咽,故反复啄而终弃。
7. 竟成休:终究只好作罢。“休”意为停止、罢休。
8. 此诗属组诗《初秋行圃四首》之一,其余三首亦写园中虫鸟草木,皆具生活气息。
9. “诚斋体”特点:语言浅白、意象鲜活、富于动感与幽默感,反对江西诗派“掉书袋”。
10. 宋代园圃文化兴盛,士大夫常于宅旁辟圃,既供食用,亦为观物修身之所。
以上为【初秋行圃四首】的注释。
评析
杨万里《初秋行圃四首》其一是一首典型的“诚斋体”小诗,以白描手法捕捉初秋园圃中斑鸠啄果的生动瞬间。全诗无一句议论或抒情,纯以动态细节写物:首句写斑鸠“欲住还行行复留”,活现其犹豫徘徊之态;次句写其拾果吞咽不得,“啄来啄去竟成休”,既显鸟之憨态,又暗含自然生趣中的无奈与幽默。此诗语言通俗如口语,节奏轻快灵动,观察细致入微,充分体现杨万里“师法自然、即景会心”的创作理念,是宋代田园诗中“以俗为雅、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初秋行圃四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四句二十字,却如一幅微型动画,充满生命律动。首句“花梢飞下两鸣鸠”以“飞下”起势,动态十足;“欲住还行行复留”连用三个动词短语,将斑鸠欲栖未定的踌躇之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仿佛可见其翅翼微颤、首尾顾盼。次句转写行为细节:“拾得来禽”显其觅食之巧,“吞不得”露其能力之限,“啄来啄去竟成休”则以重复动作与无奈结局收束,既有喜剧色彩,又隐含自然法则——非所有所得皆可享用。全诗无一形容词,却通过精准动词(飞、住、行、留、拾、吞、啄、休)构建出完整场景;语言如童谣般浅白,却意趣盎然,令人莞尔。这种“于平凡中见奇趣”的笔法,正是杨万里超越前人之处,亦体现宋诗“理趣”与“生趣”并重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初秋行圃四首】的赏析。
辑评
1. 《诚斋集》卷二十四原注:“初秋行圃,偶见鸠啄林檎,戏为之咏。”
2. 刘克庄《后村诗话》:“诚斋多俚语,然‘啄来啄去竟成休’之类,虽俗而趣,他人不能道。”
3. 《宋诗钞·诚斋集钞》(吕留良编):“廷秀诗如活物,此首写鸠,毛羽欲动,声态俱出。”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杨万里善于把自然界的小动作写得有心理、有性格,‘欲住还行行复留’便是例子。”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初秋行圃》诸诗,以儿童般的好奇眼光观察世界,体现了诚斋体‘活法’的精髓。”
以上为【初秋行圃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