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西施本是越溪的浣纱女,明艳光彩照耀云海。
在她尚未进入吴王宫殿之时,浣纱用的古石至今犹存。
新开的桃李与古杏交相辉映,菖蒲初生冒出平沙。
往昔红粉倩影映照流水,今日青苔覆盖着凋落花瓣。
您西往秦地又东去越国,碧山青江何其遥远。
若到天涯思念故人,请在浣纱石上仰望明月。
以上为【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的翻译。
注释
桃李新开映古杏:“古杏”一作“古查”,不排除是由两字形近导致的讹误。
1. 祝八:李白友人,排行第八,名未详
2. 浣纱石:浙江诸暨苎萝山名胜,《舆地志》"诸暨县苎萝山,西施浣纱石"
3. 西施越溪:指若耶溪,《越绝书》"越王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
4. 明艳云海:化用宋玉《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5. 吴王宫殿:指姑苏台,《吴越春秋》"吴王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
6. 红粉照流水:暗用《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
7. 超忽:遥远貌,《文选·王巾头陀寺碑》"东望平皋,千里超忽"
以上为【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的注释。
评析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作品通过对西施浣纱石的描写,希望朋友之间的情谊永存。
此诗为李白借浣纱石意象抒写的送别之作,在历史时空与地理空间中构建出多维抒情结构。全诗以"西施越溪"的传说开篇,通过"古石犹在"的物证将历史拉回现实,再以"桃李新开"与"菖蒲犹短"的生机反衬"青苔落花"的衰飒,最终在"天涯故人"的离别愁思中,以"石上窥月"的永恒意象完成对友情的诗意升华,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历史意识与空间想象力。
以上为【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时空交织:首四句以"西施未入宫"的历史瞬间定格浣纱石的纯洁本源,与"今犹在"的现时存在形成时间张力;中四句通过"桃李新开"的春色与"青苔覆花"的秋意并置,在季节轮回中暗喻人生际遇的无常;后四句突转送别主题,"西秦东越"的地理跨度与"碧山青江"的自然阻隔,强化了"天涯故人"的离散感;结句"石上窥月"将浣纱石转化为超越时空的抒情媒介,既呼应开篇的历史意象,又以明月符号构建起"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抒情传统。李白巧妙融合乐府诗的叙事性(西施传说)与山水诗的空间感(秦越山水),更将送别诗常见的伤感转化为"窥月"的玄思,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宇宙意识的笔法,正是其"谪仙"诗风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的赏析。
辑评
1. 明代朱谏《李诗选注》:"太白《浣纱石》诗'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以丽语写哀情,较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更见历史沧桑。"
2.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化用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句意,而青莲以石月交感出新境。"
3. 应时《李杜诗纬》:"通篇以'石'为血脉,前写石之所史,中写石之景色,后写石之寄情,章法严密若此。"
4. 近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七年游越中时,'君去西秦适东越'实指祝八由长安返江东。"
5. 郁贤皓《李白选集》:"结句将浣纱石、明月、故人三重意象熔铸一体,开创了盛唐送别诗的新范式,下启苏轼'明月夜,短松冈'。"
以上为【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