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离开杭州已有十六年,如今重回此地,停留两年后又将离去。平生自觉无论在仕途进退还是年岁老少方面,大致都与白居易相似,虽然才华名望远不及他,但在安于本分、少有奢求这一点上,或许还能勉强相近。三月六日,苏轼记。
当年我们都是青丝满鬓,年轻貌美,如今故地重逢,强作欢颜,以慰离别之情。如今我的头发早已斑白甚至接近全白,已无新发可再变白,真该相对而坐,谈论来生了。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翻译。
注释
1.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指苏轼曾于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后于元祐年间再度出知杭州,前后相隔约十六年,此次任职两年后调离。
2. 出处:指出仕与退隐,即仕途进退。
3. 老少:指年岁的变化,从年轻到年老。
4. 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闲居洛阳,亦曾任杭州刺史,苏轼常以之自比。
5. 庶几:近似,差不多。
6. 当年衫鬓两青青:回忆当年初任杭州时,衣衫整洁,鬓发乌黑,形容年轻风貌。
7. 强说重临慰别情:勉强言说重来之喜,以安慰离别之感,实则内心充满沧桑。
8. 衰发只今无可白:白发已满,再无黑发可白,极言衰老至极。
9. 故应相对话来生:因而应当彼此相对,谈论来世之事,含有生命将尽的感慨。
10. 三月六:指写作日期为某年三月六日,具体年份当为元祐五年(1090)或绍圣前。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重游杭州时所作,抒发了对人生变迁、岁月流逝的深沉感慨。诗人以白居易自比,既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也流露出对自己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却能安于天命、淡泊名利的自我总结。诗中“衰发只今无可白”一句尤为沉痛,以极简之语道尽人生苍老之极,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整首诗情感内敛,哀而不伤,体现了苏轼晚年豁达中带着悲凉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重返杭州所作,融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感深沉而节制。前两句以自述开篇,交代背景,点明时间跨度之长,暗含物是人非之感。继而以白居易自况,既表现对白居易人格与诗风的认同,也暗示自己历经宦海沉浮后仍能保持淡泊之心。
后四句转入抒情,“当年衫鬓两青青”与“衰发只今无可白”形成强烈对比,青春与衰老的对照令人唏嘘。“强说重临”写出重逢的复杂心理——表面欣慰,实则悲凉。末句“相对话来生”尤为沉重,既是对友人的深情倾诉,也是对生命终局的坦然面对,透露出佛家轮回思想的影响,却又不失人间温情。
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却因真情流露而感人至深,是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厚”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极平易,而感慨深至,读之令人黯然。”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衰发只今无可白’七字,写尽迟暮,非亲历者不能道。”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一:“公自谓出处老少似乐天,非妄比也。其心迹之同,实有可征。”
4. 《历代诗话》引吴乔语:“东坡晚年诗,愈朴愈厚,如‘故应相对话来生’,情至语绝,不在声律间求工。”
5.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在杭州的回忆,总是带着一种温柔的忧伤,这首诗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静默总结。”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