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桃竹编织的书筒,饰有华美的锦绣花纹,精良的工艺巧夺天工,堪称世间无双。
它玲珑剔透的心灵仿佛映照着三江之上的明月,斑斓的质地层层叠叠宛如五彩祥云。
其中藏有峨眉山中的秘传诀要,你千里迢迢携来相赠,使我长久地思念着你。
以上为【詶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的翻译。
注释
1. 詶(chóu):同“酬”,酬答、应和之意。
2. 宇文少府:姓宇文的县尉,唐代称县尉为“少府”。
3. 桃竹:一种可制工艺品的竹类,或指桃枝与竹枝交织所制之物,质地坚韧,纹理美观。
4. 书筒:古代盛放书信或卷轴的筒形器具,多用竹、木制成。
5. 绮绣文:华美的丝绸花纹,形容书筒装饰精致。
6.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7. 绝群:超出同类,无人能比。
8. 灵心:指书筒结构精巧,空灵通透,亦暗喻心意相通。
9. 三江月:泛指江南水乡之月色,营造清幽意境。
10. 宝诀:珍贵的秘诀,可能指道家修炼之法或书法笔诀,暗示书筒中藏有重要文献或象征意义。
以上为【詶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白酬答宇文少府赠予桃竹书筒之作,以极富想象力的语言赞颂书筒之精美,并借物抒情,表达对友人深厚情谊的感念。全诗融工艺之美、自然之景与友情之深于一体,既展现李白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又体现其重情重义的人格特质。诗中“灵心圆映三江月,彩质叠成五色云”一联,意象瑰丽,比喻新奇,将实用器物升华为精神象征,极具艺术感染力。末句由物及人,点出千里提携之深情,使诗意升华至友情的高度,余韵悠长。
以上为【詶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的评析。
赏析
李白此诗虽为酬赠之作,却不落俗套。首句“桃竹书筒绮绣文”直写器物材质与外观,突出其华美;次句“良工巧妙称绝群”则转入对工艺的赞叹,奠定全诗赞美基调。第三、四句以“灵心圆映三江月,彩质叠成五色云”展开奇思妙想——将书筒的中空结构比作映照江月的灵心,将其纹彩比作天边云霞,不仅写出其形色之美,更赋予其精神气质,物我交融,境界顿开。后两句由物及人,“中藏宝诀峨眉去”一句语义含蓄,或指书中藏有来自峨眉山的道家秘籍,或暗喻友情如仙诀般珍贵;“千里提携长忆君”则真情流露,点明远赠之意不在物而在情,千里之外犹不忘故人,情深意切。全诗语言清丽而不失豪逸,结构由实入虚,层层递进,典型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詶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183收录此诗,题为《詶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列为李白五言古诗。
2.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此诗咏物而兼寄情,‘灵心’‘彩质’二语,状物生动,且寓高致。结语‘长忆君’,情意绵邈,不独夸工巧而已。”
3. 近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桃竹书筒,或即今所谓竹丝扣器,蜀中特产。宇文少府自蜀来,故以是相赠。‘宝诀峨眉去’,或谓藏有道经,或仅为夸张其珍重之意。”
4.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未载此诗具体作年,然据诗意推断,或作于李白游历蜀地前后,与蜀中人士交往之时。
5. 《汉语大词典》“书筒”条引此诗为例,说明唐代已有此类文房用具。
以上为【詶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