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羽毛凋零,我离开了金殿,孤独地鸣叫,对着华美的官服发出悲叹。
虽能言语终究被抛弃,还是向着陇西的方向独自飞去。
以上为【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的翻译。
注释
1. 初出金门:指李白首次离开长安,可能指其被“赐金放还”离开朝廷之事。“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代指朝廷。
2. 寻王侍御不遇:探访任侍御史的友人王姓官员未遇。侍御,唐代御史台官员,掌纠察、弹劾。
3. 咏壁上鹦鹉:在墙壁上题诗,所题对象为壁上所绘或所养的鹦鹉。
4. 落羽:羽毛脱落,象征失势、失宠。亦可理解为离群之鸟。
5. 金殿:金碧辉煌的宫殿,指朝廷或皇宫,象征权力中心。
6. 孤鸣:孤独地鸣叫,喻诗人孤独无援的处境。
7. 忮绣衣:对着绣衣之人鸣叫。“绣衣”原指汉代绣衣直指使者,此处代指身居要职的官员,如王侍御。
8. 能言:鹦鹉善模仿人语,比喻人才有才学、善言辞。
9. 终见弃:终究被抛弃,暗指李白自己虽有才却被玄宗疏远。
10. 陇西飞:向西飞往陇西。陇西为古地名,今甘肃一带,此处或为泛指边远之地,象征远离政治中心。
以上为【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咏壁上题画鹦鹉,抒发诗人怀才不遇、遭弃远行的愤懑与孤高之情。李白以鹦鹉自比,将自身仕途失意、被朝廷冷落的经历投射于“落羽”“孤鸣”的形象之中。鹦鹉能言却招祸见弃,正如贤士有才反遭排挤;而“还向陇西飞”则暗含归隐或远游之意,表现出一种无奈中的决绝与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全诗托物言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李白一贯的豪放中见悲慨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李白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表面上写一只被遗弃的鹦鹉,实则寄托了诗人自身在政治失意后的复杂情感。首句“落羽辞金殿”,以“落羽”喻己失宠,“辞金殿”点明离开朝廷,语意双关,沉痛而不露。次句“孤鸣咤绣衣”,“孤鸣”凸显孤独,“咤”字有力,似有控诉之意,面对权贵却只能徒然鸣叫,满腔愤懑跃然纸上。第三句“能言终见弃”是全诗主旨,直言有才反遭弃用,揭示封建时代才士常有的悲剧命运。结句“还向陇西飞”,看似洒脱,实则无奈,既有归隐之意,也暗含对现实的决裂。全诗短短二十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层层递进,由失落、悲鸣到觉醒、离去,展现了李白在理想破灭后仍不失傲骨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太白此作,托兴深微,语近而意远,可谓善于咏物。”
2. 《李太白全集校注》(郁贤皓):“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744)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初离长安时。‘落羽辞金殿’明指自身遭放逐,‘能言终见弃’乃千古才士同悲之语。”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诗中鹦鹉的形象,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能言而见弃,正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轻视和诗人的愤懑情绪。”
4. 《李白研究》(詹锳):“此诗虽短,然寓意深刻。‘还向陇西飞’一句,既非归隐,亦非投靠,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体现李白特有的孤高气质。”
以上为【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