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东林寺送别客人的时候,明月升起,白色的猿猴发出啼叫声。我微笑着与庐山作别,渐行渐远,又何必拘泥于是否越过虎溪呢?
以上为【别东林寺僧】的翻译。
注释
1. 东林:指东林寺,位于江西庐山脚下,为东晋高僧慧远所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
2. 送客处:指诗人在此地与僧人话别。
3. 白猿啼:传说庐山多白猿,常于夜中啼鸣,增添山中幽静之感。
4. 月出:月亮升起,点明时间在傍晚或入夜。
5. 笑别:含笑告别,表现诗人豁达从容的心境。
6. 庐山远:指诗人离开庐山,渐行渐远。
7. 何烦:何必在意、何必计较。
8. 过虎溪:虎溪是东林寺前的一条小溪,相传慧远送客从不过溪,若过则有神异之事发生。陶渊明、陆修静来访,三人谈道甚欢,不觉越溪,虎辄号鸣,因称“虎溪三笑”。此典象征名士与高僧之间的精神契合与超脱礼法。
以上为【别东林寺僧】的注释。
评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李白在游览庐山期间,告别东林寺僧人时所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又表达了诗人洒脱不羁、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中“何烦过虎溪”一句,巧妙化用典故,表现出诗人不受礼法束缚、崇尚自然自由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其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为【别东林寺僧】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冷而富有禅意的山寺送别图。首句“东林送客处”点明地点与事件,次句“月出白猿啼”以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出空灵幽寂的氛围,月光如水,猿声凄清,衬托出离别的淡淡愁绪。然而第三句“笑别庐山远”陡然转出豪放之情,一个“笑”字尽显李白洒脱不群的个性。结句“何烦过虎溪”更是妙笔,借用慧远不过虎溪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虽与僧人相别,却不必拘泥于形式与界限,心灵早已相通,何须计较是否越溪?此句既含敬意,又显超逸,充分展现了李白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和对宗教仪轨的超越态度。全诗短短二十字,情景交融,意蕴深远,堪称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别东林寺僧】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太白此作,语极清空,意在言外。”
2. 《唐诗别裁》沈德潜评:“不言情而情自深,不言别而别意已足。‘何烦过虎溪’,用事不露痕迹。”
3. 《李太白全集校注》郁贤皓注:“此诗当作于开元年间游庐山时,寄兴于山水僧寺之间,抒写飘然出世之怀。”
4. 《汉语大词典·虎溪》条引此诗为例,说明“虎溪”已成为文人雅士交往超然物外的象征。
以上为【别东林寺僧】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