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周公背靠斧纹屏风而立,辅佐年幼的成王,成王为何还如此惶恐不安?
当年周武王生病时,曾剪下指甲投入河中,向神灵祈祷以代父受命。
即使是贤圣之人,一旦遭遇谗言奸佞,也难免被君主怀疑。
就像天风吹倒大树,田里的禾黍全都受到摧残。
管叔、蔡叔如苍蝇般煽动流言,周公于是作《鸱鸮》之诗以明心志。
若不是后来打开金縢之匮发现祷书,他的忠信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呢?
以上为【寓言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成王,摄政当国。
2. 斧扆(fǔ yǐ):古代天子座后的屏风,画有斧形纹饰,象征皇权,此处指代朝廷大位。
3. 成王:周成王姬诵,武王之子,年幼即位,由周公摄政。
4. 何夔夔(kuí kuí):为何如此惶恐谨慎的样子。夔夔,恭敬而忧虑貌。
5. 武王昔不豫:指周武王病重之时。“不豫”为古代帝王生病的讳称。
6. 剪爪投河湄:传说周公为武王祈福,剪下指甲投入河中,愿以身代死。一说此事为周公所为,诗中或借指以显忠贞。
7. 谗慝(chán tè):邪恶的谗言,指奸邪之人的诽谤。
8. 天风拔大木:比喻强大的外力破坏正直之士,如同狂风摧折大树。
9. 管蔡扇苍蝇:管叔鲜、蔡叔度散布流言,诬陷周公有异心,犹如苍蝇乱飞,污染清白。
10. 金縢若不启:金縢,金属封缄的匣子;《尚书·金縢》载,周公祷告代武王死的文书藏于金縢之中,后因天灾开启,真相大白。
以上为【寓言三首】的注释。
评析
李白此诗借周公摄政遭疑的历史典故,抒发对忠臣蒙冤、贤者被谤的深切感慨,表达对政治猜忌与小人谗言的愤懑。全诗以史为鉴,托古讽今,既赞颂了周公忍辱负重、忠诚无私的品格,又揭示了即使圣贤亦难逃误解的命运,暗含诗人自身在仕途上遭受排挤、不被信任的悲愤之情。语言凝练,气势沉雄,寓理于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沉的历史感。
以上为【寓言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李白寓言组诗之一,取材于《尚书·金縢》等历史文献,通过再现周公摄政遭疑的典故,深刻揭示了忠臣在权力斗争中常遭误解的政治现实。开篇“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以反问语气点出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即便周公恪守臣节,成王仍心存畏惧,反映出权力与猜忌的天然矛盾。次写武王病重,剪爪投河,虽细节或有出入,但意在强调至诚可感天地。继而转入主题:“贤圣遇谗慝,不免人君疑”,直陈千古悲剧:德行无亏者亦难避毁谤。以“天风拔大木”为喻,形象写出小人谗言对国家栋梁的毁灭性打击。
“管蔡扇苍蝇”一句尤为精警,将宗室叛乱比作蝇虫鼓噪,既显其卑劣,又见其危害。而“公赋鸱鸮诗”则引《诗经·豳风·鸱鸮》为证,说明周公以诗明志,苦心孤诣。结尾“金縢若不启,忠信谁明之”,更是振聋发聩——若非天象示警、旧档重现,一代忠臣或将永蒙不白之冤。此句不仅深化主题,更透露出诗人对自身命运的隐忧:才华卓绝如己,若无机遇自证,终将湮没于流言之中。
全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用典精准,寓意深远,充分展现李白诗歌“以气驭史”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寓言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引徐献忠评:“太白《寓言》诸作,皆假古事以寄怀抱,辞气慷慨,有风云之气。”
2. 《李太白全集校注》(郁贤皓撰):“此诗借周公被疑之事,抒发贤才见弃之悲,实为诗人仕途失意之写照。”
3. 《唐宋诗醇》评:“借成周旧事,发忠臣被谤之感,语极沉痛,足令千古下读者同声一叹。”
4. 《艺苑卮言》(王世贞著):“太白乐府及寓言,多托兴深远,此篇尤见骨力,结语十字,足以泣鬼神。”
5. 《昭昧詹言》(方东树著):“起势庄严,中幅激荡,收束凛然,章法完密,非徒以才气胜也。”
以上为【寓言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