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
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翻译
昔日我游历齐地,曾登上华不注山峰。
这山多么高峻清秀,苍翠秀丽宛如盛开的芙蓉。
山中仿佛有仙风道骨的古人,我明白那是赤松子显灵。
他借我一头白鹿,又让我驾驭两条青龙。
含笑飞越倒映的云影,心中欣然愿意追随他而去。
临行时与亲友哭泣告别,话到嘴边却哽咽难言。
我勉励你怀抱青松般坚贞的志向,努力保持如霜雪般纯洁的操守。
人世之路多艰险困顿,时光无情,青春容颜易逝。
如今分别各在千里之外,此一去何时才能归来?
人生在世还有多少时光?短暂得如同旋风掠过一般。
只听说修习《紫金经》可成仙道,可等到白发满头仍恐误了机缘。
抚心自问忽然失笑,我如此沉吟究竟为谁而苦?
名与利不过是无尽煎熬,怎能得到安闲自在的脚步?
终究要留下赤玉鞋一双,向东踏上通往蓬莱的仙路。
倘若秦始皇再像当年那样寻我,只见苍茫天地间一片烟雾迷蒙。
以上为【古风】的翻译。
注释
1. 华不注峰:山名,又称华山,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因孤峰独立、状如花跗注水而得名。
2. 芙蓉:莲花,此处比喻山色青翠秀美如盛开的荷花。
3. 萧飒:形容风声或人物风度清冷超凡的样子,此处指仙人气度。
4. 赤松:即赤松子,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雨师,神农时的仙人,常被视为道教神仙代表。
5. 白鹿:传说中仙人坐骑,象征祥瑞与超凡脱俗。
6. 青龙:古代四象之一,亦为道教护法神兽,此处或指仙人所驭之神物。
7. 凌倒景:凌越倒影,指升空飞行,俯瞰山川倒映之景,“倒景”即“倒影”,古字通。
8. 勖(xù):勉励。
9. 紫金经:道教经典,传为修仙炼丹之书,具体不详,泛指长生之道。
10. 赤玉舄(xì):赤色玉制的鞋,传说中仙人遗世之物,《汉武故事》载东方朔留赤玉舄于殿上。蓬莱:东海仙山,道教所谓三神山之一,象征仙境。
以上为【古风】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李白晚年所作的一首游仙诗,融合了纪游、抒怀、求道与人生哲思。诗人借登临华不注山之景,引发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尘世纷扰、人生短暂的深切感慨。全诗以“昔我游”起笔,追忆往事,实则寄托理想;中间穿插离别之痛、劝勉之语、人生之叹,层层递进;结尾归于超脱,欲弃尘世而登仙路,呼应秦皇求仙之典,反衬出诗人虽慕仙道却不执迷的清醒。整体风格飘逸洒脱,意境高远,体现了李白典型的浪漫主义情怀与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出世追求。
以上为【古风】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跌宕,由实入虚,从登山写起,渐入仙境界,最终回归人生哲思,体现出李白诗歌“兴酣落笔摇五岳”的典型气质。开篇“昔我游齐都”以回忆口吻引入,营造悠远意境;“绿翠如芙蓉”一句设喻新奇,将山色之美具象化,令人神往。继而引入赤松子、白鹿、青龙等神话意象,构建出瑰丽奇幻的仙游图景,展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对自由境界的渴求。
诗中“泣与亲友别”至“去去何时还”数句,情感真挚,凸显人间情谊之重,与后文“名利徒煎熬”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诗人既恋尘世又欲超脱的矛盾心理。而“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则是对友人的殷切劝勉,也暗含自警之意,体现其人格理想。
结尾“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化用仙人遗履典故,意味深长——非真欲成仙,而是以“留履”示迹、乘雾而去的姿态,表达对世俗权力(如秦帝)的疏离与不屑。最后一句“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既豪迈又苍凉,将全诗推向空灵悠远之境,余韵无穷。
全诗语言雄奇奔放,想象纵横,融合历史、神话、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是李白游仙诗中的上乘之作,充分展现了其“谪仙人”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古风】的赏析。
辑评
1.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此诗似晚年作,语带哀凉,不复少年豪纵之气。”
2. 《唐诗别裁》沈德潜评:“太白游仙诸作,多托兴寓意,此篇尤见旷达之中寓悲慨。”
3. 《昭昧詹言》方东树曰:“起势高远,中幅曲折,收束缥缈,章法完密,非仅以才气胜也。”
4. 《李诗通》瞿蜕园、朱金城注:“‘白日欺红颜’、‘倏如飘风度’,皆感年命之不永,与《将进酒》意近。”
5. 《李白研究》郭沫若著:“此诗反映李白晚年思想趋于深沉,仙道之想中杂有人生空幻之感,非单纯求仙之作。”
以上为【古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