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年少时便能舞动长剑,我们刚刚相赠宝剑,却立即面临分离。
为何不持此剑去斩断犀牛与大象?它昔日的锋芒精光,如今已黯淡无光。
岁月蹉跎,望你自加珍惜;我被流放贬谪,又是因为谁的缘故?
地处偏远,如虞翻般老去;秋意深浓,似宋玉般满怀悲凉。
纵使芳桂之色因风霜而凋损,古松的姿态却始终不屈不挠。
感念你我平生相知的情谊,特作此诗,托付于离歌之中寄予你。
以上为【赠易秀才】的翻译。
注释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此诗或作于其被赐金放还或流放夜郎前后,心境苍凉而志气未泯。
2. 易秀才:姓易的读书人,“秀才”为唐代对州县学士子的通称,非科举功名。生平不详。
3. 解长剑:能舞长剑,喻少年英武。《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李白常以剑象征抱负。
4. 断犀象:斩断犀牛与大象,极言剑之锋利。《汉书·朱云传》有“斩马剑”,后世以“斩犀”喻利器。
5. 精光:宝剑的光芒,《越绝书》载欧冶子铸剑,“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
6. 蹉跎:虚度光阴,事业无成。
7. 窜逐:流放贬谪。李白曾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
8. 虞翻:三国吴人,忠直敢谏,被孙权流放交州,老死南方。李白以虞翻自比贬谪之苦。
9. 宋玉:战国楚辞作家,其《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后世以“宋玉悲”指文士失意之哀。
10. 劳歌:送别之歌,《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后称离歌为劳歌。
以上为【赠易秀才】的注释。
评析
李白《赠易秀才》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悲慨的赠别诗。全诗以“赠剑”起兴,借剑喻人,既赞易秀才少年英锐,又叹其才华未展;继而自伤遭贬、年华蹉跎,连用虞翻、宋玉典故,抒写迁客之悲;然笔锋一转,“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以芳桂喻易生之才美受抑,以古松自况其志节不改;末以“感激平生意”收束,将个人命运之痛升华为知己相勉之情。此诗融合豪放与沉郁,语言劲健而情感跌宕,典型体现李白晚年(或中年流放时期)诗风中“悲而不颓、刚而有韧”的特质。
以上为【赠易秀才】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以动作开篇,赠剑本为壮行,却旋即分离,顿生悲慨。颔联“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以反问责其未展雄才,实则痛惜时代埋没英杰。颈联“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由彼及己,双线并写:劝友惜时,自伤无辜——“因谁”二字含无限冤屈。接着“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连用两典,时空交织,将个人遭遇置于历史长河,悲凉倍增。然至“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诗意陡振:芳桂虽凋,松姿愈劲,一抑一扬,彰显士人“穷且益坚”之志。尾联“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归于深情,以歌寄意,余韵悠长。全诗用典精切,对仗工稳(如“虞翻老”对“宋玉悲”),语言既有李白式的豪迈(“断犀象”),又有沉郁顿挫之致,是其赠别诗中融悲慨与风骨于一体的佳作。
以上为【赠易秀才】的赏析。
辑评
1. 《李太白全集》卷十四(清王琦注):“此诗赠易生,盖同遭摈斥者。‘古松姿’句,自明其节,非徒泛语。”
2. 胡震亨《李诗通》:“太白赠人诗,多以剑为喻。此篇‘精光暗往时’,深慨怀抱未伸,而‘不屈古松姿’,终见其倔强本色。”
3.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二语写迁客之况,凄然欲绝;然接以‘不屈古松姿’,便觉傲岸不群。”
4. 方回《瀛奎律髓》虽未专评此诗,但论李白曰:“谪仙诗,悲处亦带仙气,如‘古松姿’之语,非俗士所能道。”
5. 陈沆《诗比兴笺》:“太白以剑赠人,实以志相期。‘不断犀象’,惜其不用世;‘不屈古松’,励其守贞固。赠别而兼箴规,斯为至情。”
以上为【赠易秀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