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乃作赋曰:
秋风动兮(大)[天]气凉,居常不快兮中心伤。出北园兮彷徨,望众墓兮成行。柯条憯兮无色,绿草变兮萎黄。感微霜兮零落,随风雨兮飞扬。日薄暮兮无悰,思不衰兮愈多。招延伫兮良从,忽蜘蹰兮忘家。
翻译
(序)建安十六年,父王西征,我留守邺城,母亲与诸弟皆随行,难忍思念之情,因而作赋:
秋风萧瑟啊天气转凉,闲居郁郁啊内心忧伤。
漫步北园啊徘徊不定,遥望群墓啊罗列成行。
树枝凄惨啊失去翠色,绿草变异啊枯槁萎黄。
感念微霜啊万物零落,随风伴雨啊四处飞扬。
日近黄昏啊毫无欢趣,思念不绝啊愈来愈多。
久立招引啊良伴随行,忽而踟蹰啊竟忘归家。
以上为【感离赋】的翻译。
注释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马超,曹丕时年二十五岁留守邺城。
北园:邺城铜雀园北区,曹氏父子重要文学活动场所。
众墓:邺城西原曹氏家族墓群,包括早夭的曹冲等人墓冢。
柯条:树枝,王粲《登楼赋》“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无悰:没有欢乐,《汉书·广陵王胥传》“不奈之何,忽失容”。
延伫:长久站立,《离骚》“延伫乎吾将反”。
蜘蹰:同“踟蹰”,徘徊不前,《诗经·静女》“搔首蜘蹰”。
以上为【感离赋】的注释。
评析
此赋为曹丕早期代表作,以秋日北园之景写政治留守的孤寂心境。全篇贯穿《楚辞》体式与汉赋意象,通过“众墓”“萎黄”等死亡意象的叠加,在常规离愁中注入生命哲思。尤其“忽蜘蹰兮忘家”的结句,将生理徘徊升华为精神迷失,折射出建安文人面对乱世特有的存在焦虑。
以上为【感离赋】的评析。
赏析
这篇抒情小赋在三个维度展现建安风骨:时空上,将“西征”的广阔战场与“北园”的封闭空间并置,通过“望众墓”的视角勾连生死界限;意象上,“柯条无色”“绿草萎黄”的色彩消退,与“微霜零落”“风雨飞扬”的动态形成视觉交响,暗喻政治生命的无常;情感上,从“中心伤”的直抒到“忘家”的恍惚,呈现情感递进的精微层次。曹丕特别善用虚字衔接,“兮”字的九次重复既保持楚辞韵味,又通过“忽”“愈”等副词制造心理节奏变化,在六朝骈俪化大潮中保留着东汉抒情赋的浑朴之气。
以上为【感离赋】的赏析。
辑评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感离》之作,哀而不伤,得《小雅》遗音。”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 :“《感离》一赋,秋风北园,墓木萧瑟,殆有蒙雾露之悲,非复‘丹霞蔽日’之壮采矣。”
近代学者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丕作《感离赋》时,尚是小心谨慎的公子,文中‘望众墓’三字,已见出建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 :“此赋将家族记忆(众墓)、自然秋景(微霜)与政治处境(居守)三重元素熔铸一体,开创了魏晋抒情小赋的新范式,直接启导了向秀《思旧赋》的创作。”
以上为【感离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