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登高面临辽阔的四野,向北眺望青山的曲隅。
松柏郁郁苍苍,遮蔽了山岗,飞鸟鸣叫着掠过身旁。
心中感慨万千,满怀辛酸,世间的怨毒总是如此深重。
李斯在咸阳东门刑场悲叹往日不可复得,苏秦感慨在三河之地志向未能舒展。
(他们)求取仁德便得到了仁德(的结局),又何必再叹息哀伤呢?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的翻译。
注释
青山阿:山岳的曲隅处。阿,曲隅。
翳:遮蔽。
冈岑:山冈峰峦。
怨毒:极端怨恨。此处指人世间的险恶与仇恨。
李公悲东门:典出《史记·李斯列传》。秦丞相李斯遭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临刑前对其中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苏子狭三河:典出《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诸侯成功后,曾感慨:“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狭三河”意指苏秦当初觉得三河地区(洛阳一带,代指家乡)狭小,不足以施展抱负。
求仁自得仁:语出《论语·述而》,孔子评价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原意为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理应无怨。阮籍在此化用此典,赋予其新的语境和含义。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阮籍《咏怀诗》中借古讽今、抒发忧愤的代表作。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空间展开,由自然景物引出人生感慨,最终落笔于历史人物的命运悲剧。全诗以“感慨怀辛酸”为情感枢纽,以李斯、苏秦的典故为镜鉴,揭示了在黑暗政治中“求仁得仁”的宿命论与反讽意味。表面上是说李斯、苏秦的结局合乎其追求,实则抒发了诗人对当时名士少有全者的恐怖政治的深切悲悯与自身处境的危惧,在冷峻的语调下包裹着巨大的忧生之嗟。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深沉。前四句写景,“登高临四野”营造出苍茫孤寂的意境,“松柏”、“飞鸟”等意象既是对实景的描绘,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由与生命被遮蔽、束缚的感知。中间两句“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直抒胸臆,是全诗情感的爆发点,将个人的体验上升至对普遍人性与世情的洞察。后四句转入用典,李斯眷恋平民之乐而不得,苏秦悔恨追逐名利而致身危,这两个典故形成强烈张力。结尾“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表面是冷静的评述,实则充满反诘与反讽——在政治高压下,无论选择入世建功还是明哲保身,都可能面临杀身之祸,这种命运仿佛是主动“求”得,又怎能抱怨?充分体现了阮籍诗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归趣难求”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的赏析。
辑评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观其《咏怀》之什,求心之论,昭晰而难欺。”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李公悲东门,苏子狭三河”,注家皆云指李斯、苏秦。籍意谓斯、秦之徒,徇物失己,以至于此。今既求仁得仁,固无所怨矣。盖反其意以自释也。”
清·陈沆《诗比兴笺》卷二:“李斯、苏秦,皆以贪权慕利,殃及其身。‘求仁得仁’,实讥刺之词,非赞许之语。盖悲其时名士,往往似之。”
近人·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此诗悲李斯、苏秦之不能自保其天年,而托言于‘求仁得仁’。实则嗣宗伤时之乱,惧祸之及,故发为此咏,非真以斯、秦为得仁也。”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