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酷热的暑气只在这夏季,三十天的时光即将流逝。
芬芳的树木垂着青翠的绿叶,高远的白云自在地蜿蜒舒展。
四季更替轮转不息,日月交错运行,时光飞逝。
我独自在空荡的厅堂上徘徊,内心忧伤痛苦,却无人理解。
只愿所爱之人终能欢聚和好,不愿再目睹悲伤的离别。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九)】的翻译。
注释
1. 炎暑惟兹夏:酷热只集中于这个夏天。“兹”,此。
2. 三旬将欲移:指夏季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的三十日将尽。“旬”为十日,三旬即一月。
3. 芳树垂绿叶:芳香的树木枝叶繁茂,垂覆成荫。
4. 青云自逶迤(wēi yí):白云悠然舒展,曲折绵延。“逶迤”形容云气流动之态。
5. 四时更代谢: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更迭。“代谢”指更替。
6. 日月递参差:日月交替运行,时光错落流逝。“参差”在此形容时间流逝之不齐、迅疾。
7. 徘徊空堂上:在空旷的厅堂上来回踱步,显其孤寂。
8. 忉怛(dāo dá)莫我知:忧伤悲痛,无人理解我。“忉怛”,忧思深切貌。
9. 愿睹卒欢好:“卒”通“猝”或作“终”解,此处宜解为“最终”“终究”。意为希望最终能见到亲人团聚、和睦欢好。
10. 不见悲别离:不愿再经历令人悲伤的离别情景。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第九首,表面写夏景与时光流转,实则抒发深沉的孤独与对人世无常、聚散难期的哀感。前四句以自然景象起兴:炎夏将尽、绿树成荫、青云舒卷、四时代谢,展现宇宙运行之恒常;后四句陡转,由外景转入内心,“徘徊空堂”“忉怛莫我知”刻画出诗人孤寂无依的精神状态;末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团圆欢好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恐惧,情感真挚而克制。全诗语言平易,却内蕴悲凉,体现了阮籍“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典型风格,在平静叙述中暗藏时代动荡与个人忧惧的深层焦虑。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九)】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景与情看似平顺过渡,实则暗含张力。夏日虽盛,却已近尾声;绿树青云虽美,却映衬出人事无常。诗人以“四时代谢”“日月参差”揭示时间不可逆的残酷,进而引出个体在浩瀚时空中的渺小与孤独。“空堂”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空旷,更是精神世界的荒凉。“莫我知”三字道尽魏晋士人在政治高压下不敢直言、知音难觅的苦闷。结尾两句看似寻常愿望,实则饱含对乱世中亲情、友情难以保全的深切忧虑。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哀婉动人,正是阮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之外的另一种深情表达,展现了《咏怀》诗“外平淡而内沉痛”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九)】的赏析。
辑评
1. 南朝梁·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2. 唐·李善注《文选》引颜延年曰:“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3. 清·沈德潜《古诗源》评阮籍《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然并陈。”
4. 近人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此章感时物之变,伤知音之稀,愿得欢好以终,惧别离之悲也。”
5.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阮籍)的诗里,虽然也说‘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之类,但总有一种冷气袭人。”
6.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此诗写夏日将尽,感时伤别,语虽平易,情极深婉。”
7.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阮籍《咏怀》多借自然节序抒写人生忧患,其九即典型例证。”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阮籍善于将个人的孤独感置于宇宙时空的背景下加以表现,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与感染力。”
9. 陈沆《诗比兴笺》:“‘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正所谓‘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也。”
10. 《昭明文选》卷二十三收录此诗,李周翰注:“言时序迁流,忧思莫诉,但愿亲故常聚,无复离别之悲。”
以上为【咏怀八十二首(其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