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圆融无碍,广大无边,无所不包,
我们当下的身心,其本性就是这宇宙本体(太虚)。
若不在日常起心动念时勤加深刻反省,
又能从何处去体味那天道真理的醇美滋味?
即便是平常的言谈应答,尤其需要谨慎,
在仓促匆忙、行事作为之时,更不可疏忽大意。
直到有一天豁然贯通,明白万物与本心原是一体,
方才知道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
以上为【日用自警示平父】的翻译。
注释
日用:日常起居、言行。
平父:当为朱熹友人,具体生平不详。
圆融无际:佛教、理学常用语,指道理圆满融通,没有边际隔阂。
大无馀:广大无边,无所不包。
太虚:中国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气)或理的存在状态。张载有言:“太虚即气”。此处意为宇宙的根本真理。
用时:心念发动、应事接物之时。
猛省:深刻、有力地反省察识。
真腴:腴,丰美。指天理、道体的真实滋味与精髓。
造次:仓促、急迫的时候。
施为:行为,作为。
洞然无别体:洞然,透彻明了。无别体,指明白天地万物与自己的本心原是同一理,没有分别。即“万物一体”的境界。
以上为【日用自警示平父】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朱熹理学思想的诗化表达,旨在告诫友人(平父)并自我鞭策,阐释“格物穷理”与“持敬涵养”的修养功夫。全诗将高远的宇宙本体(“太虚”)与切近的“日用”实践相结合,强调真理存在于日常言行之中,需要通过“猛省”和“谨”、“疏”的修养,才能达到“洞然无别体”的豁然贯通之境。诗歌逻辑严密,说理透彻,体现了宋代理学诗融哲理于劝诫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日用自警示平父】的评析。
赏析
此诗清晰地勾勒出朱熹理学修养论的路径。首联立论,境界宏大:“圆融无际大无馀”是理学家所追求的“理”的境界,“即此身心是太虚”则点明“性即理”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本就源自并具足这天理,为下文的修养功夫提供了本体论依据。颔联承上启下,是关键转折:既然天理就在心中,那么功夫就在于向内“猛省”,于“用时”体察,否则便无处寻觅“真腴”。这强调了修养的实践性与内向性。颈联则具体落实到“日用”层面,从“寻常应对”到“造次施为”,无不需要“谨”和“莫疏”,这正是朱熹反复强调的“持敬”功夫,要求人在一切状态下保持警觉与专一。尾联是功夫的最终目标和验证,“一日洞然无别体”描绘了经过持续修养后豁然贯通的悟道时刻,此时才能真正确证“不枉费功夫”。全诗由本体而功夫,由功夫而境界,层层递进,将深奥的理学思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修养指南,言简意赅,旨深意远。
以上为【日用自警示平父】的赏析。
辑评
清·洪嘉植《朱子年谱》引此诗:
“先生(朱熹)教人,于日用处著力。此诗‘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更莫疏’二语,乃下手吃紧处也。”
清·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案语:
“朱子此诗,发明‘敬’字功夫最为切要。谓道体虽大,不离身心,必于动容周旋中省察存养,方能渐臻融释境地。”
现代学者钱穆《朱子新学案》:
“朱子诗如《日用示平父》篇,虽是韵语,实同训诫。其‘即此身心是太虚’、‘洞然无别体’诸句,深得理一分殊之旨,可与其《观书有感》诸作参看。”
现代学者陈来《朱子哲学研究》:
“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朱熹‘穷理’与‘涵养’并重的思想。‘猛省’是即物穷理,‘谨’与‘莫疏’是主敬涵养,二者交相发明,最终达到心与理一的‘洞然’之境。”
以上为【日用自警示平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