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登上山岭采摘薇蕨,小路旁生长着许多幽兰。
采来却不满一握,想寄给远方故人,又苦于路途遥远艰难。
深重的忧思牵念着旧友,漫漫长夜何时才能尽头?
幽兰的芬芳渐渐消散,我徘徊不已,唯有悲叹。
以上为【拟古八首】的翻译。
注释
1. 拟古八首:组诗名,仿汉魏古诗体式,表达士人情怀;朱熹集中此类作品多作于中年讲学时期。
2. 薇蕨:两种可食野菜,《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后成为隐逸或思归意象。
3. 幽兰:生于幽谷的兰花,象征高洁品德与贤才,典出《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4. 不盈握:采得很少,不满一握,喻心意虽诚而力微,亦暗指美好事物易逝。
5. 道里艰:路途遥远艰险;“道里”即道路里程。
6. 沈忧:深重的忧愁;“沈”通“沉”。
7. 长夜何漫漫:化用《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喻精神煎熬之久。
8. 芳馨坐销歇:“坐”意为徒然、白白地;“销歇”指香气消散,喻美好情谊或理想难以持守。
9. 徘徊以悲叹:来回踱步,哀伤叹息,显内心焦灼与无奈。
10.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亦工诗,主张“文从道出”,诗风古澹醇厚。
以上为【拟古八首】的注释。
评析
朱熹《拟古八首》(其一)是一首典型的拟古抒怀诗,模仿汉魏古诗风格,借采芳寄远之题,抒写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与知音难觅的孤寂。全诗以“采薇蕨”“采幽兰”起兴,承袭《诗经》《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不盈握”“道里艰”化用《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之意;后四句直抒胸臆,“沈忧”“长夜”“销歇”“悲叹”层层递进,情感沉郁而内敛。虽为理学宗师,朱熹此诗却无说教之气,纯以情胜,语言质朴古雅,意境清冷悠远,体现其“以道入诗而不废情”的文学观。
以上为【拟古八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题为“拟古”,实为真情流露。开篇“上山采薇蕨,侧径多幽兰”,以行动与景物并写,既显山野之清幽,又暗喻诗人志趣高洁。采薇为生计,采兰为寄情,二者并置,见其身在林泉而心系道义。“采之不盈握”五字极简,却含多重意味:或因兰稀,或因心乱,或因时光匆匆,终难满握;而“欲寄道里艰”更点出空间阻隔与人际疏离——非不愿寄,实不能达。后四句情感陡转:“沈忧念故人”直揭主旨,“长夜何漫漫”以时间之长衬思念之深;“芳馨坐销歇”尤为沉痛——不仅路远难通,连手中幽兰亦将萎谢,象征情谊或将湮没于世事;结句“徘徊以悲叹”,动作与声音合一,将全诗推向无声之恸。全诗无一句议论,纯以古语写今情,语言如出汉魏,而理学家的克制与深情尽在其中,是朱熹“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典范实践。
以上为【拟古八首】的赏析。
辑评
1.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先生尝言:‘作诗须有古意,如《拟古》诸篇,但写性情,不必求工。’”
2.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九(论古体):“晦庵《拟古》一首,‘芳馨坐销歇’,语淡而悲,得《十九首》遗韵。”
3. 纪昀批《瀛奎律髓》:“朱子此诗,不作理语,纯是情语,乃知圣贤亦有真性情。”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采之不盈握’五字,古拙如汉谣;结语悲而不怒,深合风人之旨。”
5. 钱钟书《谈艺录》:“朱熹《拟古》诸作,外枯中膏,似澹实美,足破‘理学家诗必枯槁’之偏见。”
以上为【拟古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