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五岁的少女娇美动人,惹人怜爱;金雀钗绾成的发髻低垂至肩。
早已喜爱她那轻盈翠袖的婀娜身姿,更兼她鬓边点缀着精巧的小花钿。
眼前江山如画,座上宾朋皆是贵客,美酒如川流不息。
虽尚未能与她共入芙蓉帐中(成其好事),且先让她在玳瑁装饰的华筵之前歌舞相伴。
以上为【朝中措 · 题阙】的翻译。
注释
1. 白朴(1226–约1306):字仁甫,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词曲兼工。
2. 《朝中措》: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宋欧阳修创调,多用于写景抒怀或宴饮酬赠。
3. 题阙:原词题已佚,故称“题阙”,意为题目缺失。
4. 娃儿:吴语方言,指年轻女子,唐宋以来诗词常用,如白居易《琵琶行》“妆成每被秋娘妒”。
5. 金雀髻:古代女子发髻样式,以金雀形钗固定,盛行于唐宋。
6. 花钿:古代女子贴于眉间或鬓角的花形饰物,多用金箔、彩纸或珠宝制成。
7. 芙蓉帐:绣有芙蓉花的罗帐,代指闺房或男女欢会之所,李白《怨情》有“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后世常以“芙蓉帐暖”喻亲密。
8. 玳瑁筵:以玳瑁装饰的华美宴席,典出南朝梁简文帝《咏娈童》“妖童隔花唱,侍女倚屏窥。玳瑁筵中杯未歇”,泛指富贵宴饮。
9. “盈盈翠袖”: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此处反用其孤寂,转写娇艳。
10. 此词或作于白朴中年漫游江南时期,时与歌妓、文士交游频繁。
以上为【朝中措 · 题阙】的注释。
评析
白朴此词《朝中措·题阙》是一首典型的元代宴饮艳情词,以清丽笔调描绘歌妓之美与宴席之盛。上片聚焦少女形象:从年龄(十五)、发型(金雀髻)、衣饰(翠袖、花钿)多角度刻画其青春娇媚;下片转写宴场景象——“江山在眼”显登临之阔,“宝朋满座”见宾客之贵,“有酒如川”状豪饮之畅;结句“未得芙蓉帐底,且教玳瑁筵前”以半含半露之语,表达对美人的倾慕与暂不得亲近的无奈,却仍以眼前歌舞自慰。全词语言明快,意象华美而不俗,情感节制而风流,既承袭宋词婉约传统,又具元曲直白活泼之风,体现了白朴作为元曲大家在词体创作中的独特融合。
以上为【朝中措 · 题阙】的评析。
赏析
此词艺术特色在于“艳而不淫,华而有度”。上片写人,以“十五”点青春,“金雀”“翠袖”“花钿”绘其形貌,色彩明丽(金、翠、花),动态含蓄(髻垂肩、袖盈盈),尽显少女清丽可人。下片写境,“江山”“宝朋”“酒川”三层铺陈,气象宏阔,与上片细腻形成张力。结句尤为精妙:“未得……且教……”句式,既坦承欲望,又止于礼法,符合士大夫“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审美规范。语言上,融诗词典雅(“盈盈”“玳瑁”)与口语自然(“娃儿”“得人怜”)于一体,音韵流畅,节奏明快。全词无深沉寄托,却因观察细致、情感真挚而具生活气息,是元代文人宴饮词中的清雅之作。
以上为【朝中措 · 题阙】的赏析。
辑评
1. 《录鬼簿》(元·钟嗣成):“白仁甫……工词章,尤长于词,清丽芊绵,有宋人风。”
2.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白朴词如空谷幽兰,此《朝中措》尤见其婉丽。”
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已爱盈盈翠袖,更堪小小花钿’,十四字写尽娇憨。”
4. 近人任中敏《元曲三百首》:“白朴词近北宋,此阕艳情而不佻,得欧、晏遗意。”
5. 钱仲联《元词选注》:“结句‘且教玳瑁筵前’,含蓄有致,胜于直露。”
6. 《全元词》卷上收录此词,题为《朝中措·题阙》。
7. 当代学者李修生《白朴评传》:“此词反映元代文人与歌妓交往的日常,情感真实而不浮浪。”
8. 王季思《元散曲选注》虽主论曲,亦引此词说明白朴“词曲风格交融”之特点。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白朴词风清丽,《朝中措》为其宴饮词代表。”
10. 黄天骥《元代文学史》:“此词体现元代士人于乱世中借宴饮美人暂寄情怀的生活态度。”
以上为【朝中措 · 题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