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曾以江湖为敌用强弩万箭征讨,三千劲弩手没入钱塘潮声。
霸业雄才追慕越王勾践,治国方略效法河西窦融。
陵墓松柏层层如锦绣覆盖,宫苑鲜花徐徐伴春风摇曳。
谁料苦心开创东周般偏安局面,竟留给后人效仿周平王躲避犬戎。
以上为【临安怀古】的翻译。
注释
三千强弩:吴越王钱镠射潮典故,《吴越备史》载其“造竹箭三千只羽镞备具”镇潮。
霸才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
窦融:东汉初年河西守将,以保境安民著称。
宰树:陵墓树木,《宋书·孝武帝纪》“宰树繁蔚”。
东周局: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形成的偏安局面。
平王避犬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平王东迁开启春秋时代。
以上为【临安怀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袁枚咏史之作,通过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的历史反思,揭示偏安政策的悲剧性。全诗以钱镠射潮的雄健开篇,渐次转入对南宋仿古制度的剖析,尾联以“东周局”与“平王避犬戎”的典故叠加,形成对历代偏安政权的深刻讽喻,体现清代性灵派“以史为鉴”的创作理念。
以上为【临安怀古】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历史纵深中构建双重镜像:首联以钱镠射潮的壮举暗喻南宋初年抗金气势,颔联“追句践”“仿窦融”揭示南宋对勾践复国与窦融守土策略的效仿;颈联笔锋陡转,“宰树封锦”与“宫花送春”的绮丽描写,暗刺南宋君臣沉溺享乐;尾联以“苦创东周局”的反讽,将临安与洛邑、犬戎与金兵构成历史循环。袁枚尤擅用典象转化:将钱塘潮声化为历史回声,使宫苑春风带着亡国寒意,在时空叠印中完成对“偏安必亡”历史定律的诗意论证。
以上为【临安怀古】的赏析。
辑评
清·王文濡《清诗评注读本》 :“尾联如惊涛拍岸,‘苦创’二字刺入骨髓,非随园不能道此史识。”
近代学者钱振锽《名山诗话》 :“‘宫花缓缓’四字写尽南宋苟安之态,较林升‘暖风熏得游人醉’更见冷峭。”
现代学者严迪昌《清诗史》 :“袁枚以性灵笔法写家国兴亡,‘宰树封锦绣’与‘平王避犬戎’形成末日奢华与历史宿命的对仗,开创咏史诗新境。”
赵永纪《清代诗歌史论》 :“此诗将杭州地方史(钱镠)与南宋国史勾连,在空间叙事中注入时间哲思,实为《随园诗话》‘诗贵有历史眼光’的创作实践。”
以上为【临安怀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