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
胜衣先取抱,弱冠尚同眠。
髻影红镫下,书声白发前。
倚娇频索果,逃学免施鞭。
敬奉先生馔,亲装稚子绵。
掌珠真护惜,轩鹤望腾骞。
行药常扶背,看花屡抚肩。
亲邻惊宠极,姊妹妒恩偏。
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
返哺心虽急,舍饴梦已捐。
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
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
今宵华表月,莫向陇头圆。
翻译
回忆往昔我还是幼小童孙,曾蒙受祖母无限怜爱。
刚能穿戴整齐就争相抱我,年近二十仍同榻而眠。
发髻影摇曳在红灯下,我朗朗书声回响在她白发前。
倚仗娇宠频频索要果品,逃学嬉戏也免遭鞭笞。
她恭敬地准备塾师膳食,亲手为我缝制棉衣。
视我如掌上明珠精心呵护,期盼我如轩鹤展翅高飞。
扶背侍奉她散步服药,赏花时屡次轻抚我肩。
亲戚邻里惊叹宠爱至极,姐妹们都嫉妒这份偏心。
金殿唱名传胪的夜晚,秋闱发榜的高光时刻。
她常说"终有见到孙儿成才之日",却叹息"怕我无缘亲眼得见"。
这些渺远话语犹在耳边,悠悠岁月已几度变迁。
如今果然身着锦绣官服,却只能来拜祭墓门青烟。
反哺报恩之心虽然急切,共享天伦之梦早已成空。
恩情难酬于白骨之前,唯有无尽泪珠可到黄泉。
隔年荒草在残照中翻卷,秋山深处杜鹃声声泣血。
今夜华表上那轮明月,请莫在陇墓上空团圆!
以上为【陇上作】的翻译。
注释
1. 陇上:坟茔之地
2. 大母:祖母
3. 胜衣:孩童稍能穿戴衣冠
4. 弱冠:二十岁男子
5. 红镫:红烛灯笼
6. 先生馔:塾师膳食
7. 稚子绵:幼童棉衣
8. 轩鹤:典出《左传》"卫懿公好鹤",喻超凡脱俗
9. 行药:服药后散步助消化
10. 胪传:科举殿试后唱名传告
以上为【陇上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绵密如丝的细节编织构建情感宇宙,通过"红灯髻影"与"白发书声"的时空叠印、"索果逃学"与"装绵奉馔"的因果呼应,在生活琐事中灌注深沉的生命哲思。尾联"华表月"与"陇头圆"的时空悖论,将个人悼亡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永恒怅惘。
以上为【陇上作】的评析。
赏析
袁枚作为性灵派主将,此诗堪称"以琐屑运神工"的典范。全诗采用"记忆闪回"的蒙太奇结构:前十六联如长卷风俗画徐徐展开,在"红灯白发""抚肩索果"等微距特写中,构建出超越时空的情感磁场。"道我见无年"的生前预言与"拜墓门烟"的现实场景形成残酷对照,使最后"莫向陇头圆"的乞月之辞,成为人类永恒缺憾的凄美象征。这种将生活细节转化为生命寓言的艺术功力,正是性灵诗学"抒写性情"的极致体现。
以上为【陇上作】的赏析。
辑评
1. 郭麐《灵芬馆诗话》:"《陇上作》至性至情,字字血泪,'红灯髻影'一联尤使人肝肠寸断。"
2. 尚镕《三家诗话》:"随园此篇以家常语写彻骨痛,'逃学免鞭'等琐事具见真性情,是真得杜陵神髓。"
3.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十字,摧撼心魄,可与放翁'家祭无忘'句并读。"
4.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白描中见浑厚,琐碎处显精神,末四句将个人哀思擢升为宇宙悲情,此随园独绝处。"
以上为【陇上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