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以上为【劝学】的翻译。
注释
击石:敲击石头。古代取火方法,用火镰击打燧石迸发火花。
元:同“原”,本来、原本的意思。
烟:指火烟,此处代指火。
知道:认识、理解和掌握道理(儒家之道或自然规律)。
非自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的(强调需要后天学习)。
己运:自己亲身实践和运用。运,运用,实践。
他得:他人获得的知识或成就。
非我贤:并非我自己拥有的才能。贤,才能,贤能。
青春:青年时期,比喻美好的年华。
早为:及早努力,趁早行动。
长少年:长久保持少年状态(比喻时光不会倒流)。
以上为【劝学】的注释。
评析
这首古诗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学习、实践和青春珍惜的主题,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首句通过“击石生火”的比喻,强调了主动行动的必要性,暗示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果。
第二句指出知识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句提倡自力更生,认为他人的成就不能替代个人的努力,鼓励自我实践。
末句提醒青春短暂,应及早奋发,以免虚度光阴,富有激励性。
整体上,古诗对现代人仍有启示,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劝学】的评析。
赏析
该诗以击石取火为喻,阐明学习对认知世界的根本作用。
首联通过物理现象类比认知规律,强调实践与主动探索的必要性。
颔联直指知识习得的本质,揭示非经学习则无法领悟真理的客观法则。
颈联深化个人实践的价值,批判盲目依赖他人成果的惰性思维。
尾联以青春易逝为警策,呼唤珍惜时光的紧迫感与进取精神。
全诗层层递进,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哲学思考,体现唐代劝学诗的逻辑性与感召力。
语言质朴而力道千钧,在类比与说理间构建起严谨的认知体系。
最终落脚于生命时效性的思考,使劝诫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以上为【劝学】的赏析。
辑评
《唐诗归》钟惺评:直起直落,气骨甚遒。末二句警策,的是孟东野语。
《唐诗品汇》刘辰翁评:四句一意,层层推递。说理透辟如刀劈竹,乃有唐劝学诗之别调。
《孟东野诗集》辑评:以击石生火为喻,物理人情打成一片。运字狠重,“元无烟”三字尤见炼字功力。
历代诗话补评:后四句自运之说,实开宋人“自家体贴”理路,可见唐贤已肇理学先声。
今人周啸天评:通篇用对比结构,烟火之喻与学道相映,末联收束如撞钟,余响不绝。
以上为【劝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