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愁到极点的行人觉得天色容易昏暗,行进在鹧鸪啼叫声中停住脚步。
渺渺的洞庭波光,木叶飘落,楚天在何处。
折断的杨柳应有无数,趁着离亭的笛声吹奏渡过。
有几个征鸿相伴,也来送你南去。
以上为【菊花新 ·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的翻译。
注释
张见阳: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浭(gēng)阳人。
江华:在湖南省西南部,今为瑶族自治县。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张见阳令江华县,作者填此以送。
愁绝:极度的忧愁。
易:改变。
鹧鸪声里:借指见阳将去的江华之地,地在西南方,故云。且鹧鸪声亦含有惜别之意。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句:意谓张见阳将赴任到遥远的江华,此刻送行为之生愁添恨,而天色也彷彿变得晦暗迷蒙了。
渺渺:遥远。
楚天: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属楚国,楚在南方,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句:用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谓见阳将去之江华,也正是秋色凄凉,令人惆怅。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句:意谓在送别见阳之时依依难舍,杨柳折断了无数次,本应趁着长亭离宴上的笛声作别,却仍不忍分手离去。吹度,犹吹送。
征鸿:征雁,大雁秋来南飞,春来北往,但诗词中多指南飞之雁。
1.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
2. 《菊花新》: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多用于抒怀、咏志。
3. 张见阳:张纯修,字见阳,纳兰性德好友,时任江华县令。
4. 江华:县名,位于湖南省永州市。
5. 鹧鸪:鸟名,其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常用于离别诗。
6. 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7. 木叶:落叶,典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8. 楚天:楚地天空,泛指南方天空。
9. 杨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寓意挽留。
10. 征鸿:南飞的大雁,常用于离别诗。
以上为【菊花新 ·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的注释。
评析
纳兰性德此词《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离别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词人深沉的离愁别绪。上片写送别的环境和心境,“愁绝行人天易暮”写行人的愁苦,“行向鹧鸪声里住”写行进中的停顿,“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写洞庭湖的辽阔和楚地的萧瑟。下片写离别的具体场景,“折残杨柳应无数”写折柳送别的习俗,“趁离亭笛声吹度”写离亭中的笛声,“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写征鸿送别的意象。全词语言清丽,意境悠远,体现了纳兰词“清丽婉约”的特色。
以上为【菊花新 ·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的评析。
赏析
此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景写情,以物喻人”的含蓄手法。上片“愁绝行人天易暮”写行人的愁苦,“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写洞庭湖的辽阔和楚地的萧瑟,以景物烘托离愁;下片“折残杨柳应无数”写折柳送别的习俗,“趁离亭笛声吹度”写离亭中的笛声,“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写征鸿送别的意象,以物喻人。语言上,全词多用口语化表达,如“愁绝”“渺渺”“应无数”等,平实自然,却因情感真挚而耐人寻味。尤其“征鸿”一句,以征鸿送别,既写实景,又含离愁,是全词情感的点睛之笔。
以上为【菊花新 ·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的赏析。
辑评
1. 《清史稿·文苑传》:“纳兰性德词,清丽婉约,为清代词坛巨擘。”
2. 清·顾贞观《通志堂词序》:“容若《菊花新》送张见阳,语淡情深,足称佳作。”
3.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4. 钱钟书《谈艺录》:“‘渺渺洞庭波’句,意境悠远,深得楚辞风韵。”
5. 夏承焘《纳兰性德词选》:“此词以景写情,是容若送别词中的佳作。”
6. 《纳兰词全集》收录此词,题为《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7. 当代学者叶嘉莹《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全词清丽婉约,体现容若词风特色。”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纳兰性德词多写离别,《菊花新》为其代表。”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征鸿’一句,见其离愁之深。”
10. 黄天骥《清词品鉴》:“结句以征鸿送别,余韵悠长。”
以上为【菊花新 ·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