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频罗庵论书·答陈莲汀论书

学书一道,资为先,学次之。
资地不佳,虽学无益也。
足下有用笔之资,而又好学勤问,不患不进。
但临池时最忌愺恅涂抹,神气不属时,停笔可也。
总以写楷为要,并以爱看、爱读之书钞写为妙,盖一举而两得之也。
承问一气贯注,非行草绵连之谓,只是一个熟习自然。
草蛇灰线成一片段,须熟后自知,不能先排当也。
华亭弹琴著指便韵之说,即是笔资之说,足下并不拙钝,又何虑此?
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
独弟以为不然。
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着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
凡人遇心之所好,最易投契。
古帖不论晋、唐、宋、元,虽皆渊源书圣,却各自面貌,各自精神意度。
随人所取,如蜂子采花、鹅王择乳,得其一支半体,融会在心,皆为我用。
若专事临摹泛爱,则情不笃,着意一家,则又胶滞。
所谓琴瑟专一,不如五味和调之为妙。
以我之意,迎合古人则易,以古人之法束缚我则难。
此理易明,无所为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也。
前人专学阁帖,以其最初本,诚然。
然我辈所见一翻再翻,岂是最初面目?
果然精帖自不同,不曾见过不知也。
弟曾见过一二种,故知之。
星凰、太清,即一翻再翻之物。
据鄙意不必以其阁帖,便震而惊之也。
汉、唐以来皆重碑版,大率显宦居多。
若名不闻于诸侯,并不著书人姓名。
董尚书笔迹遍天下,而志传少者,位望太尊,非数百匹绢不可得。
此是古人陋习,刘叉之所以攫金也。
近来志传愈多,本不足重,而弟以拙劣徇人之请,又何堪矜重?
若以为因此媲美前人,则适足令人掩口耳。
落笔快则意出,此“意”字是藏真自叙帖内云:云全无巴鼻自然流出者。
若意在笔先,大有分别。
漏痕、钗股,不必定是草书有之,行书亦何尝不然。
只是笔直下处留得住,不使飘忽耳。
亦不是临池作意能然。
拟山园帖本不足取,至扁联阑入古文钟鼎,则大谬矣!
皆好怪者变相,亦所谓以艰深文浅陋也。
书体只有平直中正,自古无他道。
本朝书家,姜、何、汪、查、陈,各有至佳处,大率多宜于小字,而不宜于大字。
君所见不过寻常所传,其绝佳处,虽名家岂能一一皆好?
生平原不过几件是精到之作,亦不自家做主得来。
要纸好、笔好、墨好、天气好、精神好、心绪好,古人所以有五合五乖之说。
上五家各有所习,未易轩轾。
得天尚书有刻意见长之病,若出自率意者,尽有神妙之作。
大概我辈所见古人之物皆非其至者,故有出入褒贬。
若论其本事,皆不可及,非今之人所能望见肩背也。
弟书自惭,而足下好之,弟殊不解。
弟非自谦,实见得古人与前一辈人,皆比我高数倍。
盖其神明意度,间有异也。
弟并不自解,则学问深浅为之耳。
今则已无及矣,可叹也!

拼音版

展开更多

梁同书作品

推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