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刚攻取荆州获得水军,擂鼓进军夏口气势如虹。
千艘战船已据长江天险,百战百胜岂料赤壁焚毁。
正当强势却要逞强争斗,君臣名分已定形成三分天下。
古来征伐他国须待其内乱,贸然突击取胜闻所未闻。
以上为【赤壁怀古】的翻译。
注释
1. 新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刘琮率荆州水军降曹
2. 夏口:今武汉汉口,曹操水军沿汉水至长江的要冲
3. 千艘战船:曹操水军主力,《江表传》“操得其水军及船步兵数十万”
4. 赤壁焚:《三国志·周瑜传》“瑜部将黄盖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预备走舸系于舰尾。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举帆去北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5. 觜距:鸟喙与爪距,喻战争利器,《淮南子·兵略训》“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
6. 观衅:观察嫌隙,《左传·宣公十二年》“会闻用师,观衅而动”
以上为【赤壁怀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辙咏史怀古之作,以冷峻史笔剖析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前两联通过“新破荆州”与“赤壁焚”的戏剧性转折,展现军事盛衰的无常;后两联以“觜距强斗”与“君臣定势”的因果分析,揭示政治谋略的决定作用。全诗在议论风生中体现宋代士人深沉的历史反思。
以上为【赤壁怀古】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苏辙作为史学家的独特视角。首联“鼓行夏口”以动态描写再现曹军顺流东下的威势,“气如云”的比喻既写军容之盛,又暗合《周易》“云从龙”的征象。颔联“千艘”与“百胜”形成数量与质量的悖论,揭示军事优势与战争结果的非线性关系。颈联“觜距方强”化用《汉书·刑法志》“凡有觜距者”的典故,暗讽曹操恃强凌弱的战略失误;“君臣已定”则指向刘备集团“鱼水相得”的政治基础,与《三国志·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形成互文。尾联“伐国观衅”直指《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精髓,而“意突成功”的批判,既是对夏侯渊“虎步关右”这类冒险战术的否定,也暗含对熙宁年间急功近利政策的影射。全诗通过史实剪裁(突出荆州水军)、典故新用(觜距喻强权)、兵法印证(观衅而动)的多重手法,构建起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咏史范式。
以上为【赤壁怀古】的赏析。
辑评
1. 宋·朱熹《朱子语类》:“子由(苏辙字)《赤壁》诗‘古来伐国须观衅’句,深得《春秋》‘观衅而动’之义,较老苏《权书》论项籍更见透彻”
2. 明·杨慎《升庵诗话》:“栾城(苏辙号)此作,‘百胜安知赤壁焚’七字,可作《资治通鉴》赤壁战役总评”
3. 清·乾隆御选《唐宋诗醇》:“议论正大而波澜老成,末联尤得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遗意”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子由史识素高,此诗结语直刺曹公之失,与东坡‘樯橹灰飞烟灭’之文学渲染各极其妙”
以上为【赤壁怀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