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兰花生长在幽深山谷无人赏识,
友人将其栽种于东轩并赠予我,为我送来芬芳。
我知道它有清幽的香气能够涤除污秽,
更爱怜它细长的叶子能巧妙地抵御寒霜。
根系扎在密实的石缝中,因而在秋日早早绽放芬芳;
兰丛倚靠着修长的竹子,在午间享受一片清凉。
我想让杜若等香草一同生长在堂前阶下,
这样眼前便能常常见到如《楚辞》般高洁风雅的篇章。
以上为【种兰】的翻译。
注释
东轩:东边的廊檐或小屋。
解秽:消除污秽之气。
凌霜:抵抗霜寒,形容品格坚贞。
修筠:修长的竹子。筠,竹子的青皮,引申为竹子。
蘼芜:一种香草名,又名江蓠。在古诗文中常与兰并提。
楚词章:指《楚辞》,其中多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高洁的品格,如屈原《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以上为【种兰】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辙的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兰花为中心,层层递进地赞颂其幽独、芬芳、凌霜、耐寒等品性。前两联从兰花的“无人识”写到“遗我香”,突出其内在价值;继而点明其“解秽”、“凌霜”的精神特质。颈联通过描写兰与石、竹为伴,进一步烘托其生于艰苦环境而品性高洁的形象。尾联则巧妙地将兰与《楚辞》的香草传统相联系,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操的追求与向往。
以上为【种兰】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苏辙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将兰花高度人格化,使其成为士大夫理想人格的象征。诗中的兰花,虽生于幽谷而不慕荣利(无人识),却以其清芬惠及他人(遗我香);它不仅能净化环境(能解秽),更能以柔韧之姿傲视严酷(巧凌霜)。颈联的“根便密石”与“丛倚修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君子意象群:石头象征其根基稳固与环境的艰苦,修竹则象征其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同营造出清幽坚贞的意境。最后,诗人欲请“蘼芜”共处,是希望汇聚所有美好品格的象征物,让眼前之景化为永恒的精神家园——《楚辞》篇章,从而明确表达了自己追慕先贤、坚守德行的志趣。
以上为【种兰】的赏析。
辑评
清·纪昀评《栾城集》:(“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二句)刻画兰之品性,甚切。
清·张道洽《咏物诗选》评语:此诗“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一联,不独状物之工,更见君子处世之道,于艰苦中早芳,于同道中得荫,寄慨遥深。
现代学者 莫砺锋《宋代诗歌艺术》:苏辙此诗,承袭了《楚辞》以香草喻美德的传统,但更为平实内敛。他将兰花的特性与儒者的修养紧密结合,于寻常的“种兰”小事中,寄寓了深厚的道德情怀与人生理想。
以上为【种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