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上昭文富丞相书

辙西蜀之人,行年二十有二,幸得天子一命之爵,饥寒穷困之忧不至于心,其身又无力役劳苦之患,其所任职不过簿书米盐之间,而且未获从事以得自尽。
方其闲居,不胜思虑之多,不忍自弃,以为天子宽惠与天下无所忌讳,而辙不于其强壮闲暇之时早有所发明以自致其志,而复何事?
恭惟天子设制策之科,将以待天下豪俊魁垒之人。
是以辙不自量,而自与于此。
盖天下之事,上自三王以来以至于今世,其所论述亦已略备矣,而犹有所不释于心。
夫古之帝王,岂必多才而自为之。
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
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汉文皇帝之宽厚长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
何者?
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
至于武帝,财力有馀,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不遂。
何者?
不委之人而自为用也。
由此观之,则夫天子之责亦在任人而已。
窃惟当今天下之人,其所谓有才而可大用者,非明公而谁?
推之公卿之间而最为有功;列之士民之上而最为有德;播之夷狄之域而最为有勇。
是三者亦非明公而谁?
而明公实为宰相,则夫吾君之所以为君之事,盖已毕矣。
古之圣人,高拱无为,而望夫百世之后,以为明主贤君者,盖亦如是而可也。
然而天下之未治,则果谁耶?
下而求之郡县之吏,则曰:“非我能。”
上而求之朝廷百官,则曰:“非我责。”
明公之立于此也,其又将何辞?
嗟夫,盖亦尝有以秦越人之事说明公者欤?
昔者秦越人以医闻天下,天下之人皆以越人为命。
越人不在,则有病而死者,莫不自以为吾病之非真病,而死之非真死也。
他日,有病者焉,遇越人而属之曰:“吾捐身以予子,子自为子之才治之,而无为我治之也。”
越人曰:“嗟夫,难哉!
夫子之病,虽不至于死,而难以愈。
急治之,则伤子之四肢;而缓治之,则劳苦而不肯去。
吾非不能去也,而畏是二者。
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
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
既而见其人,其人曰:“夫子则知医之医,而未知非医之医欤?
今夫非医之医者,有所冒行而不顾,是以能应变于无穷。
今子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者,则是子犹知医之医而已。”
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而过缓则无及。
孔子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夫天下患于不知,而又有知而过之者,则是道之果难行也。
昔者,世之贤人,患夫世之爱其爵禄,而不忍以其身尝试于艰难也。
故其上之人,奋不顾身以搏天下之公利而忘其私。
在下者亦不敢自爱,叫号纷,以攻讦其上之短。
是二者可谓贤于天下之士矣,而犹未免为不知。
何者?
不知自安其身之为安天下之人,自重其发之为重君子之势,而轻用之于寻常之事,则是犹匹夫之亮耳。
伏自明公执政,于今五年,天下不闻慷慨激烈之名,而日闻敦厚之声。
意者明公其知之矣,而犹有越人之病也。
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与袁绍相持,久而不决,以问贾诩,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
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形已可见矣。
而久不决,意者顾万全之过耳。”
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
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者,岂亦此之故欤?
明公其略思其说,当有以解天下之望者。
不宣。
辙再拜。

注释

展开更多

评析

展开更多

拼音版

展开更多

苏辙作品

推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