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夕阳映照远行的船帆,巨浪托起孤立的岛屿。
连绵的淮山蜿蜒而来,沙洲水鸟飞掠闪着羽光。
疏落林木间点缀几户人家,炊烟在南北渡口袅袅升起。
击桨前行时舒展眉宇,却在梦中惊醒于阻风之地。
以上为【长风沙】的翻译。
注释
1. 长风沙:古地名,在今安徽安庆东长江边,以风浪险恶著称
2. 兀:高耸突起,韩愈《谒衡岳庙》"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3. 淮山:淮南群山,梅尧臣《初见淮山》"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
4. 沙鸟:沙洲水鸟,孟浩然《登鹿门山》"沙禽近方识"
5. 击汰:击桨,《楚辞·九章》"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6. 阻风:为风所阻,杜甫《缆船苦风》"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
以上为【长风沙】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水墨写意笔法勾勒长江暮景,通过"夕阳远帆"的苍茫与"高浪孤屿"的险峻构建空间张力。范成大巧妙运用"绵绵淮山"的横向延展与"闪闪沙鸟"的瞬时动态,在"落木炊烟"的静谧中暗藏行旅忧思,展现南宋行役诗"即景生情"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长风沙】的评析。
赏析
此诗前两联以宏阔视野展现江景:首句"夕阳明帆"以光影效果勾勒远景,次句"高浪兀屿"用立体笔法强化近观,暗合郭熙"高远深远"的构图法则。颔联"淮山来""沙鸟去"的趋向动词,赋予静态山水以流动感,与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异曲同工。后两联转入人文关怀:颈联"落木两三家"的疏落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含《楚辞》"草木摇落"的悲秋传统;"炊烟南北渡"的日常画面,在杜牧"烟笼寒水"基础上更添生活气息。尾联"眉伸"与"梦愕"的心理对照,深刻揭示旅人表面从容与内心焦虑的矛盾,与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形成精神共鸣。全诗在五律严谨格律中保持气韵流动,体现石湖诗"清新妩丽"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长风沙】的赏析。
辑评
1.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大《长风沙》诸作,『绵绵淮山来,闪闪沙鸟去』十字,写尽舟行景况,在宋人山水诗中另开生面。"
2. 今·钱钟书《宋诗选注》:"『眉伸击汰行,梦愕阻风处』,以身体感知写行役之苦,较之范仲淹『君看一叶舟』更见心理深度。"
3. 今·孔凡礼《范成大年谱》:"此诗当作于乾道六年自苏州赴广西任途中,与《望金陵》诸作同属中期诗风转变标志。"
4. 今·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结联梦境与现实的切换,实践了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诗学主张,体现宋诗对心理时空的开拓。"
以上为【长风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