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弟子问:“最近觉得妄念变少了,也不曾刻意想着要如何用功,不知这是否就是功夫的境界?”
先生答道:“你且去切切实实用功,即便多些着意思虑也无妨,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纯熟妥帖。
如果刚下了点功夫就谈论效验,这怎么靠得住呢?”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七】的翻译。
注释
1. 妄念:虚妄不实的念头,佛教用语,此处指纷杂的思绪
2. 着想:执着于某种观念,佛典《大乘起信论》常用语
3. 用功:心学修养工夫,指向内体认良知
4. 效验:成效验证,朱熹《大学章句》“欲验其效”
5. 为恃:作为依仗,《尚书·周官》“恃才矜己”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七】的注释。
评析
本段对话揭示了阳明心学“事上磨练”的核心修行观。针对弟子追求“无念状态”的执着,王阳明以“着实用功”破其机心,强调真功夫须超越对“效验”的算计。其中“久久自会妥帖”暗合《中庸》“悠久成物”之理,而“何足为恃”的诘问更直指学者贪求速效的通病,在简易问答中蕴含“即工夫即本体”的深刻哲学思辨。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七】的评析。
赏析
此节对话展现阳明心学活态教学的精髓:弟子之问暴露“厌动求静”的修行误区,阳明之答则如庖丁解牛般破除二元对立。通过“不妨”二字消解弟子对“着想”的负罪感,以“久久”点明工夫必经的时间维度,最后用“何足为恃”斩断功利性期待。全段在“妄念-用功-效验”的辩证关系中,将儒家“只问耕耘”的实践精神与禅宗“不滞两边”的智慧圆融贯通,堪称心学工夫论的微型典范。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七】的赏析。
辑评
1. 明末刘宗周《人谱类记》:“阳明‘何足为恃’四字,说破世儒求知效验通病,直与朱子‘且去下工’之言相发明。”
2.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此条最得循循善诱之方,盖诱初学须去除果念,与颜子‘未尝伐善’同一血脉。”
3. 近代钱穆《阳明学述要》:“‘着实用功’是阳明晚年教法真诀,较‘知行合一’更见平实,可医龙溪辈悬空想个本体之弊。”
4. 陈来《有无之境》:“阳明将禅宗‘于念离念’转化为儒家道德实践,‘多这些着想也不妨’实即‘即妄即真’的儒家表述。”
5. 杜维明《体知儒学》:“此段展现‘体知’特性——工夫不能对象化计算,须在持久实践中自然澄明,与怀特海‘过程哲学’深相契合。”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