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有过失之处,就把功夫多下在检讨弥补过失上,就好像修补破旧的瓦罐,必定有文过饰非的毛病。”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三】的翻译。
注释
甑,陶器炊具。补甑,即破损陶罐。
过上用功:在过错现象上着力,朱熹《近思录》卷五有“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补甑:修补瓦罐,《后汉书·郭太传》“孟敏荷甑堕地,不顾而去”,喻根本性缺陷无法表面修补
文过:掩饰过错,《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
其流:发展趋向,《孟子·尽心下》“其流也埤下”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三】的注释。
评析
此条论述直指心学工夫论的核心困境。王阳明揭示“过上用功”存在根本悖论:执着于消除具体过错,反而会强化过错意识,导致“因药发病”的恶性循环。他提出“补甑”之喻,形象说明外在行为修正如同修补陶器裂痕,虽暂时弥合却未改变陶器本质。这种批判直指朱子学“即物穷理”的纠错模式,开创了“心上用功”的心学实践路径。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三】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在修辞上采用“隐喻—推论”的双层结构:以日常炊具“甑”的修补喻道德实践,使抽象哲理具象化。更深层看,“补甑”之喻暗含三重批判:方法上批判事功主义的有限性,认知上批判现象学的表面性,本体上批判二元对立思维。王阳明在此提出“格物正心”的根本解法——过错只是意之动产生的幻象,唯有直指本心良知,才能如洪炉点雪般自然消融过失。这种直溯本源的工夫论,与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理论构成完整体系。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三】的赏析。
辑评
刘宗周《人谱·纪过格》评:“文成‘补甑’之警,直破后世修正不修心之弊。”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过上用功即文过’一语,如雷震耳,盖指末儒逐事检点之失。”
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此条可与第129条‘种树培根’说相发明,同示根本工夫之要。”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补甑’之喻揭示日本德川儒者‘事功主义’的根本缺陷。”
杜维明《中庸洞见》分析:“阳明对‘文过’的批判,实乃对《中庸》‘莫见乎隐’精神的深度阐释。”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