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翻译
徐爱问:“《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先生认为是‘万事万物都有固定不变的理’,这似乎与先生您的学说相矛盾。
”阳明先生说:“在具体事物上追求至善,就是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了。
至善是心的本体。
只需通过彰明美德达到精纯专一的境界便是至善。
但这并未脱离具体事物。
朱熹在《大学章句》注释中所说的‘穷尽天理的极致,而没有一丝一毫私欲’这句话,是说得对的。
”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二】的翻译。
注释
义外,见《孟子·告子上》第四章:“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精一,见《书经·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使心不杂以人为而得其正,即是精一之功。王守仁以为“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1. 知止而后有定:语出《大学》开篇,指明确目标后才能心志坚定
2. 朱子: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3. 定理:固定不变的规律,朱熹认为万物皆含天理
4. 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指义理源于外在而非内心
5. 明明德:《大学》三纲领之首,彰明光明德性
6. 本注:指朱熹《大学章句》对“止于至善”的注解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二】的注释。
评析
本段对话展现了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在“至善”本体论上的根本分歧。徐爱之问触及程朱理学“格物穷理”与陆王心学“发明本心”的核心差异。阳明以“心之本体”定义至善,将道德根源内化于主体,同时用“未尝离却事物”保持与禅学的界限。其对朱注“无一毫人欲”的肯定,体现其学说对儒家道统的继承性。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二】的评析。
赏析
此段哲学对话具有典型的阳明学思辨特征。徐爱以朱学立场发问,阳明则直指要害:若至善在外物,则陷入孟子批判的“义外”说。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论断,将《大学》伦理纲领转化为心性本体论。“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的表述,既含禅宗“明心见性”的修行智慧,又保持儒家“经世致用”的品格。结尾对朱注的有限肯定,展现阳明构建新说时对传统资源的尊重,这种辩证扬弃正是其学说能成为显学的关键。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二】的赏析。
辑评
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先生以‘心之本体’说至善,实发前儒所未发。‘未尝离却事物’六字,尤见体用一源之妙。”
2. 清·孙奇逢《理学宗传》:“文成公‘至善是心本体’一语,如夜钟撞破昏晓,直令章句支离之习无所遁形。”
3. 近代·钱穆《阳明学述要》:“此段问答可见阳明学并非简单反朱学,其‘精一’之说,实融会了象山心学与伊川格物之精义。”
4. 陈荣捷《王阳明与禅》:“‘未尝离却事物’是阳明与禅宗根本分界,较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更显儒家本色。”
5.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阳明将朱子外在定理转化为内在至善,完成儒学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向,此段可为枢机。”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