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功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此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著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翻译
信中说:“凡是学者刚懂得要下工夫,就要认识圣人的气象。只有认识了圣人的气象,把它当做准则,脚踏实地用功,才不会走错了路,也才是成为圣人的根本。这样说对不对?”
先认识圣人气象,之前程颐先生这样说,然而也是缺乏要领。圣人的气象自然是圣人的,我们从何处体认呢?如果不从自己良知上真切体验,不就成了拿没有星的秤去称轻重,用未开光的铜镜去照美丑一样,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圣人的气象怎样才能体认得到呢?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原本与圣人是一样的,如果能认清自己的良知,那么就是圣人的气象不在圣人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身上了。程颐曾经说过:“觑著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他又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此刻,你能讲出在哪里可以“通于道”?“聪明睿智”又是从何处来的?
来信说:"学者刚懂得做功夫,便要认识圣人气象。
因为认得圣人气象,以此作为标准,才能脚踏实地做功夫,才不会出错,才是成就圣人的功夫。
不知是否正确?"
先认圣人气象,前人确有这种说法,但缺乏根本宗旨。
圣人气象本是圣人独有的,我从何处认识?
若不在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就像没有秤星的秤去称轻重,未磨亮的镜子去照美丑,真是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圣人气象如何认得?
自己的良知本与圣人相同,若能明白体认自己良知,那么圣人气象就不在圣人处而在自己身上了。
程颐曾说:"看着尧,学他行事,但没有他那样的聪明睿智,怎能像他那样举止容仪皆合礼法?"
又说:"心与道相通,然后能辨是非。"
现在请问:心在何处与道相通?
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的翻译。
注释
《二程遗书》程颐所言:“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圣贤气象。”
圣人气象:程朱理学术语,指圣人精神境界的外在显现,《近思录》专设"圣贤气象"章。
无星之称:古代没有刻度星的秤,喻缺乏判断标准,《荀子·正名》"衡不正则权悬焉"。
聪明睿智:《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原指圣人天赋。
动容周旋中礼:《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的注释。
评析
辩难结构:通过"来书云-先认-若不-何由-若体认"的递进式驳论,构建严谨的哲学对话。
比喻系统:"无星之称""未开之镜"等日常器物之喻,将抽象哲理具象化。
心学核心:将"圣人气象"的外在标准转化为"自家良知"的内在体认,完成心学本体论建构。
引证艺术:引用程颐言论作为驳论标靶,体现对理学传统的批判性继承。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的评析。
赏析
这段书简在阳明心学体系中具有枢纽意义。开篇截取周道通来信,典型呈现了程朱理学"外在规范先行"的为学路径。阳明以"欠有头脑"四字直指要害,通过双重比喻揭示其根本缺陷:无星之称喻指缺乏内在判断标准,未开之镜暗示本体蒙尘无法观照。最精彩的转折在"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将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转化为当下具足的良知本体,彻底扭转了成圣方向。结尾连用两个诘问,实则暗藏答案:道在良知处相通,睿智从良知流出。这种"以问为答"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既瓦解了理学的外在权威,又确立了心学的内在尺度,堪称中国哲学书信体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的赏析。
辑评
明代李贽《焚书》:"阳明此札如狮子吼,'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十字,震醒千古梦魇。"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于程子'学尧行事'处直下转语,见得良知是本来具足,非从外铄。"
近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未开之镜'之喻,较朱子'镜先要磨'说更进一层,直指本自光明。"
哲学家牟宗三《心体与性体》:"此处将'圣人气象'收归'自家良知',实乃心学对理学决定性的超越。"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通过日常比喻解构圣贤神秘性,体现了阳明学平民化特质。"
这篇答书不仅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文献,更是中国哲学本体论转向的重要标志。其价值在于:一方面完成了从"效法圣人"到"发明本心"的方法论革命,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化的哲学表达,使高深义理成为寻常百姓皆可企及的实践智慧。文中展现的"反求诸己"精神,对现代人的自我认知仍具深刻启示。
以上为【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