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
仁义礼智,果性乎?
喜怒哀乐,果情乎?
私欲客气果一物乎?
二物乎?
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韩、范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而不得谓之闻道者,果何在乎?
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
愚者窍云,谓诸公见道偏则可,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
然乎?
否乎?”
性一而已。
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
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
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
张、黄、诸葛及韩、范诸公,皆天质之美,自多暗合道妙,虽未可尽谓之知学,尽谓之闻道,然亦自其有学,违道不远者也。
使其闻学知道,即伊、傅、周、召矣。
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其书虽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处,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
但今相去辽远,无有的然凭证,不可悬断其所至矣。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如数公者,天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
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
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
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滥于多歧,疑迷于影响,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
若知得时,便是圣人矣。
后儒尝以数子者,尚皆是气质用事,未免于行不著,习不察,此亦未为过论。
但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于闻见之狭,蔽于沿习之非,而依拟仿象于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
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
所谓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
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
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翻译

展开更多

注释

展开更多

拼音版

展开更多

王守仁作品

推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