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翻译
问:“孔子说武王的功业尚未尽善,恐怕是对武王有所不满吧?”
先生答:“对武王而言,如此作为本是理所应当。
”
问:“假使文王未曾去世,最终会如何?”
答:“文王在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尚在,或许不必动用兵戈,剩余的三分之一也自然会归附。
文王只是善于与纣王相处,使其不能纵恶罢了。
”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七】的翻译。
注释
尽善,出自《论语·八佾》第二十五章: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泰伯》第二十章:“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1. 未尽善: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2. 武王: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
3. 文王:周文王姬昌,武王之父
4. 天下三分有其二:语出《论语·泰伯》
5. 伐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6. 纵恶:放纵恶行
7. 自合如此:自然应该这样
8. 未没:未曾去世
9. 兴兵:动用武力
10. 善处:妥善相处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七】的注释。
评析
本段对话通过探讨文王、武王治国方式的差异,揭示阳明心学“时中”与“权变”思想。陆澄之问源于《论语·八佾》孔子对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的评价,王阳明则跳出道德评判框架,从“时势”角度阐释:武王伐纣是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而文王“善处纣”体现的是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处世智慧。这种对儒家经典的情境化解读,充分体现阳明学“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七】的评析。
赏析
此段语录展现阳明解经的独特魅力。面对弟子对经典权威的困惑,阳明并未纠缠于孔子本意考证,而是直指本心——从行为主体的处境出发理解其选择合理性。论及文王时“或者”“必然”的虚拟语气,巧妙构建出历史可能性空间;而“使不得纵恶”五字,既维护了文王忠臣形象,又暗含对暴政的否定。这种阐释方法将静态的经典训诂转化为动态的心性修炼,使历史讨论成为印证良知的实践。全篇通过两次问答转折,由武王评价延伸到治国哲学,最终落点于“善处”这一中庸智慧,完美演绎了阳明学“事上磨练”的教学特色。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七】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此条可见阳明说经特点,不执定孔语批评武王,专就时位指出当然,正是‘良知即易’之体现。”
2. 刘宗周《人谱类记》:“文王善处纣一句,道尽圣人济时苦心,可与孟子‘汤事葛’章参看。”
3. 孙奇逢《理学宗传》:“阳明答陆澄问,分明是‘时中’注脚,武王合当时之宜,即文王处又见随时之妙。”
4. 李绂《陆子学谱》:“‘在武王自合如此’七字,破除千古理障,直指本心自然之则。”
5. 东敬治《传习录参考》:“此段当与《传习录》第15条‘舜不告而娶’参互观之,皆论圣人因时制宜之道。”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