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传习录 · 卷中 · 答周道通书 · 二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
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
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
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无’也。
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
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
《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
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
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
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
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
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何思何虑”正是工夫。
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
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
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
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
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翻译

展开更多

注释

展开更多

拼音版

展开更多

王守仁作品

推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