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朋友们看书时,常有摘录批评朱子言论的。
先生说:"这是存心标新立异,就不对了。
我的学说与朱子时有不同,是因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别,不得不辩论清楚。
然而我的本心与朱子的本心,从来不曾相异。
至于其他文义解释得明晰恰当的地方,又怎能改动一字呢?"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四】的翻译。
注释
1. 晦庵:朱熹号晦庵
2. 摘议:摘录批评
3. 有心:刻意
4. 求异:标新立异
5. 入门下手处:初学阶段的用功方法
6. 毫厘千里:细微差别导致重大差异
7. 辩:辨析
8. 未尝异:从未不同
9. 文义:文字义理
10. 明当:明白恰当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四】的注释。
评析
此段对话展现阳明心学的辩证思维与学术胸襟。通过辨析"求异之心"与"不得不辩"的本质区别,既捍卫学术创新的正当性,又否定为标新而立异的浮躁学风。在"心同"与"说异"的辩证统一中,构建起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学术伦理观。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四】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堪称学术批评的典范之作。开篇直指当时学界"多有摘议晦庵"的风气,反映明中期朱子学面临的挑战。阳明"有心求异即不是"的断语,既是对浮躁学风的当头棒喝,更是对《周易》"一致而百虑"思想的践行。"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的坦诚表述,在恪守"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的前提下,为学术创新开辟正当空间。最深刻处在于区分"入门下手处"的根本差异与"文义明当"的具体继承,前者关乎思想路径的"毫厘千里之分",后者涉及知识积累的客观真理,这种辩证思维既超越盲目崇古的保守主义,又规避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全段在百余字间展现阳明"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统一,对当代学术争鸣仍具启示意义。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四】的赏析。
辑评
1.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心同’之说,可见其辟朱非为立异,乃不得不尔。"
2. 明刘宗周《人谱》:"‘毫厘千里’四字,点破儒门用功紧要处。"
3. 清孙奇逢《理学宗传》:"文成此论,足息后来门户相攻之习。"
4. 清李绂《朱子晚年全论》:"阳明辨朱子在‘下手处’,正是善学朱子处。"
5. 近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心求异即不是’七字,可作学术批评金针。"
6. 钱穆《阳明学述要》:"分别‘心同’与‘说异’,最见阳明学术胸襟。"
7. 陈荣捷《王阳明与禅》:"对朱子文义的尊重,体现阳明对儒家传统的敬畏。"
8. 杜维明《青年王阳明》:"‘入门下手处’的强调,凸显心学重视实践的特质。"
9.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此段可见阳明教学既严厉又宽容的独特风格。"
10. 秦家懿《王阳明》:"在批判中保持继承,正是儒家‘温故知新’精神的体现。"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薛侃录 · 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