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平生忠心赤诚,自有上天知晓;若要欺瞒他人,又怎肯先欺骗自己?
忧愁之中,毛发悄然变白;世态人情,却在笑容背后暗藏危机。
春风温柔地吹拂,使枯草重新焕发生机;残雪依依不舍,仍眷恋着旧日的枝头。
纵然面对美酒,我也只能推辞醉饮——那些人心机巧,我早已识破多时。
以上为【劝酒】的翻译。
注释
1. 劝酒:本为宴饮劝饮之题,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实为“辞酒”或“拒酒”。
2. 忠赤:忠诚赤诚,王守仁一生忠于朝廷,虽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
3. 欺人肯自欺:化用心学“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自欺”为道德大忌,《大学》有“毋自欺”之训。
4. 毛发暗从愁里改:指因忧思而鬓发早白,典出杜甫“白头搔更短”。
5. 世情明向笑中危:表面和善的笑容下隐藏危险,反映明代官场倾轧之烈。
6. 春风脉脉:春风含情貌,“脉脉”出自《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 残雪依依:残雪迟迟不化,似有眷恋;“依依”常用于形容不舍之情。
8. 谩对芳樽:徒然面对美酒;“谩”通“漫”,意为徒然、空自。
9. 辞酩酊:推辞大醉;酩酊,大醉貌。
10. 机关:此处指人心机巧、权谋算计;王守仁历经宸濠之乱、朝堂排挤,深谙此道。
以上为【劝酒】的注释。
评析
王守仁《劝酒》是一首融哲理、身世之感与处世态度于一体的七言律诗。诗人以“忠赤有天知”开篇,彰显其心学“致良知”的核心信念——内心真诚不可自欺。颔联直指现实:愁催鬓改,笑藏机危,揭示仕途险恶与人情虚伪。颈联借自然意象转折:春风回枯、残雪恋枝,既写冬春之交的物候,亦隐喻希望与执念并存。尾联拒酒明志,“机关识破”四字冷峻决绝,表明其超然清醒的人生态度。全诗情感沉郁而内敛,语言简劲,对仗工稳,体现了王守仁作为哲学家兼政治家的理性克制与道德坚守。
以上为【劝酒】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天理自证清白,立定道德根基;颔联转写现实困境,愁与笑、表与里形成强烈张力;颈联借景缓冲,春风与残雪一新一旧、一动一静,暗含对时局的复杂观照——既有复苏之望,亦有旧势难去之叹;尾联收束全篇,拒酒非因不饮,而是“识破机关”后的主动疏离。尤为精妙的是“残雪依依恋旧枝”一句,既可理解为诗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眷恋,亦可视为对过往忠君信念的坚守,意象含蓄而意蕴深厚。全诗无激烈控诉,却字字如铁,充分展现王守仁“不动心”的修养功夫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实践哲学。
以上为【劝酒】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题为《劝酒》,属王守仁中晚年作品。
2. 《明史·王守仁传》称其“学问出入佛老,归于圣贤”,此诗体现其儒者本色。
3.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评阳明诗“理胜于情,然自有骨力”,与此诗风格相符。
4. 近人钱穆《阳明学述要》指出,王守仁“诗多自道胸臆,不事雕琢”,此诗即为例证。
5. 当代学者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引此诗证其“良知自觉”与“处世清醒”。
6. 《全明诗》第12册收录此诗,文字与《王文成公全书》一致,无异文。
7. 明代焦竑《国朝献徵录》载王守仁事迹,未录此诗评语。
8.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未选此诗,但评阳明诗“气骨高骞,不落凡近”。
9. 无明代同时期文人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10. 此诗未被《列朝诗集》《明诗综》等重要选本特别评述,故无古代权威辑评可引。
以上为【劝酒】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