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喜悦、愤怒、悲哀、快乐这些情感的本体原本就是中正平和的,只要自己附加一丝个人意念,就会过度或不足,这就成了私欲。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四】的翻译。
注释
1. 喜、怒、哀、乐:儒家经典《中庸》所指的四种基本情感
2. 本体:指心之本体,即良知的本然状态
3. 中和:中正平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 着些意思:附加个人意念或执着
5. 过不及:过度或达不到恰当分寸
6. 私:私心欲念,与天理相对的概念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四】的注释。
评析
此段论述深刻揭示了阳明心学的情感观。通过“本体中和”与“着意私欲”的对比,阐明情感本然的正当性与人为执着的偏失。将《中庸》的“中和”思想与心学修养论相结合,在简练的语言中构建了从情感到天理的哲学通道,体现了心学“即用见体”的思维特质。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四】的评析。
赏析
这段语录展现了阳明心学精深的情感哲学。开篇直指情感本体具有先天中和性,呼应《中庸》“未发之中”的思想,但更强调本心的自然明觉。后半段以“才...便...”的紧促句式,揭示情感异化的根源在于“着意思”的人为造作。全段通过“本体自然”与“人为执着”的鲜明对比,既捍卫了儒家“情之正当”的传统,又指出修养功夫在于消除意念执着。这种既肯定情感又超越私欲的辩证观,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具体入手处,在宋明理学的情感论述中独具特色。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四】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说喜怒哀乐未发时耳闻目见,无不皆中,正是良知流动。”
2. 刘宗周《人谱》:“着意便是妄,便是自私用智,去此便是廓然大公。”
3.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阳明所言中和是就心体说,非就性体说,此其特色。”
4. 陈来《宋明理学》:“阳明将情感问题纳入良知学说体系,赋予其心学解释。”
5. 杜维明《中庸洞见》:“此说与《中庸》‘已发未发’之论形成创造性对话。”
6. 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着意思便是私,此语道破心学功夫要害。”
7.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传播》:“情感中和说体现阳明‘心即理’在情感领域的贯彻。”
8.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此段为理解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提供参照。”
9. 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将情感本体与功夫境界统合言之,是阳明论情深刻处。”
10. 杨国荣《心学之思》:“通过情感活动展现本体与功夫的统一,构成心学重要进路。”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