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风呼啸,吹动我庭院前的柏树枝条。
然而柏树质地坚贞,从不畏惧狂风撼动,它那刚正的节操始终凛然自守。
纵使历经严冬冰霜,其心志也毫不动摇;更何况如今春阳和煦、景物渐趋美好。
那些闲花野草尚且繁茂葱茏,北风又能把这柏树怎样呢?
北风啊北风,你还能肆虐多久!
以上为【北风吹】的翻译。
注释
1.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在“土木之变”后保卫北京,后被冤杀,谥忠肃。诗风刚正豪迈,多寓忠义之志。
2. 北风:象征严酷的政治压迫或人生逆境,《诗经·邶风》有《北风》篇,喻乱世寒凉。
3. 柏树:常绿乔木,耐寒抗风,古人视为坚贞、长寿之象征,《论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节操棱棱:形容气节刚正严峻。“棱棱”指威严方正之貌,《后汉书·李膺传》:“性抗直,有节概,士皆慕其高义,谓之‘天下模楷李元礼’。”
5. 冰霜:喻指艰难困苦或政治迫害。
6. 阳和:春天和暖之气,《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7.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楚辞·九歌》:“兰叶春葳蕤。”
8. “风吹柏树将何为”:化用《古诗十九首》“秋风萧萧愁杀人……胡马依北风”,反其意而用之,强调柏树不可摧折。
9. 此诗为杂言体,句式长短错落,近于乐府歌行,增强咏叹语气。
10. “北风吹,能几时”呼应汉乐府《东门行》“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表达对时局的紧迫感与信心。
以上为【北风吹】的注释。
评析
于谦《北风吹》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以庭前柏树为喻,抒写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与对正义终将胜利的信念。全诗采用民歌体式,语言质朴而气势雄浑。开篇以“北风吹”起兴,直写外力压迫;继而以“树坚不怕”“节操棱棱”正面立意,彰显主体精神;中段“冰霜历尽”承上,“阳和景宜”启下,暗示黑暗终将过去;再以“闲花野草尚葳蕤”反衬柏树之卓然不群;结尾“北风吹,能几时”以反问收束,充满对邪恶势力必将消亡的坚定信心。此诗既是于谦个人人格的写照(其后在“土木之变”中力挽狂澜、宁死不屈),亦具普遍的道德激励意义,风格刚健清朗,深得汉魏风骨。
以上为【北风吹】的评析。
赏析
《北风吹》以柏树为核心意象,构建出一个“压迫—坚守—胜利”的精神叙事。开篇“北风吹”三字如惊雷骤起,营造紧张氛围;随即“树坚不怕风吹动”以斩钉截铁之语确立主体意志,形成强烈对抗。诗人不单写柏树之“坚”,更赋予其道德人格——“节操棱棱还自持”,使自然物升华为精神符号。中段“冰霜历尽心不移”是对过往磨难的总结,“阳和景渐宜”则预示转机,逻辑严密。尤为巧妙的是“闲花野草尚葳蕤”一句:连柔弱之物尚能繁茂,何况坚贞之柏?此乃以退为进之笔,强化柏树不可撼动之势。结尾“北风吹,能几时”如一声断喝,既含蔑视,又具预言性,余响铿锵。全诗语言通俗如口语,却骨力遒劲,情感层层递进,将个人操守与历史信念熔铸一体,是明代咏物诗中极具人格力量的杰作。
以上为【北风吹】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于谦传》:“谦至性过人,忧国忘身……所作诗文,皆有关世教,如《北风吹》诸篇,凛然有生气。”
2.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于忠肃诗不事雕琢,而气骨自高。《北风吹》一章,直逼汉魏,非徒口号也。”
3. 朱彝尊《明诗综》卷十六:“节庵《北风吹》云:‘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真其自道,后竟以死殉之。”
4.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五:“忠肃公诗,如其人,刚方而无枝叶。‘北风吹,能几时’,语浅而意深,足励懦夫之志。”
5.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四:“于肃愍(谦谥号)以孤忠柱石,其诗亦如精金百炼。此篇托物见志,读之令人起敬。”
以上为【北风吹】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