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名贵的蜡烛在春夜里燃烧,映照着红色的光影。
梅花枝旁,放置着锦制的薰笼。
卷帘低垂,瑞香花的芬芳随风飘散。
万里江山仿佛就陈设在这宴席之间,供宾主坐卧谈笑;
一时间,宾客与主人兴致高昂,竞相展现言辞的机锋。
我在此问您,归去的计划切莫要太过匆匆。
以上为【浣溪沙 · 其六饯郑宪】的翻译。
注释
饯郑宪:为郑宪设宴送行。郑宪,其人不详,当为一路级刑狱官员(提点刑狱公事,简称“宪”)。
宝蜡:对蜡烛的美称。
锦薰笼:锦绣的薰笼,用以熏香衣物。
曲琼:玉钩,此处代指卷帘。
瑞香:一种常绿灌木,花极芳香。
燕几:用于宴会的几案,泛指宴席。
谈锋:言谈的锋芒,指流畅健谈,词锋敏锐。
归计:归去的打算。
以上为【浣溪沙 · 其六饯郑宪】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张孝祥为友人郑宪举行的饯别宴上所作。全词格调高雅,情感含蓄深沉。上片着力描绘春夜饯行宴席的环境:烛影摇红,梅枝清雅,锦笼添香,瑞风徐来,通过“宝蜡”、“锦薰笼”、“瑞香”等华美意象,营造出一种温馨、雅致而又略带奢华的气氛,衬托出对友人的重视与情谊。下片笔势开阔,由实入虚。“万里江山供燕几”一句,气象宏大,既暗合郑宪作为宪司官员的身份与胸襟,也将宴饮的意境提升至心系天下的高度。“一时宾主看谈锋”则生动刻画了文人雅集、妙语连珠的热烈场面。结尾一句“问君归计莫匆匆”,以委婉商量的口吻,直抒挽留之意,将惜别之情表达得真挚而含蓄,余韵悠长。
以上为【浣溪沙 · 其六饯郑宪】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均恰到好处,不流于俗套。上片的景物描写,色彩明丽(红烛、锦笼),气味芬芳(瑞香),既有视觉之美,亦有嗅觉之悦,极富感官冲击力,却又不失文人雅趣。下片在内容上实现了一次漂亮的转折与升华,从狭小的宴席空间一跃而至“万里江山”的广阔天地,既写出了友人的抱负,也体现了词人自己的胸襟。“供燕几”三字,尤为精妙,将天下纳入宴席谈资,尽显豪迈气概。而结尾的挽留,没有痛哭流涕的伤感,也没有强留不放的直白,只是轻轻一问“莫匆匆”,在殷勤劝慰中流露出深切的惜别与不舍,情感表达温厚绵长,符合宋代文人含蓄蕴藉的审美风尚。
以上为【浣溪沙 · 其六饯郑宪】的赏析。
辑评
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 于湖(张孝祥)词声律宏迈, 音节振拔, 气雄而调雅, 意缓而语峭。 《浣溪沙·饯郑宪》结句‘ 问君归计莫匆匆 ’, 情深语婉, 读之令人魂销。 ” (查礼从整体风格和具体词句入手,认为张孝祥词气势雄浑、音调高雅,并特别指出此词结句情感深挚、语言委婉,动人至深。)
清·冯煦《蒿庵论词》:“ 于湖所作《浣溪沙》诸阙, 如‘ 万里江山供燕几 ’等句, 雄丽处固自不减东坡。 ” (冯煦将张孝祥与苏轼相比,认为其词中如“万里江山供燕几”这样的句子,在雄浑壮丽方面不输东坡。)
现代学者 缪钺《灵溪词说》论张孝祥词:“ 张孝祥词, 既有忠愤悲慨之篇, 亦有清疏俊逸之什。 《浣溪沙·饯郑宪》写别情而从大处落墨, 境界开阔, 而结处仍复柔情宛转, 兼有豪放与婉约之妙。 ” (缪钺先生从词风角度分析,指出张孝祥词风多样,并认为此词写别情却境界开阔,结尾又柔情婉转,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
以上为【浣溪沙 · 其六饯郑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