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黄金官印累累玉佩参差陆离,河梁送别更赋就断肠诗篇。
莫要簇拥旌旗真个离去,能去何处?翰林院原本就需要论道沉思。
姑且邀约三位风流学士,同醉共饮,春风中观看试新茶的枪旗。
从此酒酣耳热的明月夜,那边席间谈论的应该就是我吧。
以上为【定风波 · 自和】的翻译。
注释
金印累累:《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石显传〉》:“石显字君房,济南人。……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
佩陆离: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按:“陆离”,参差众多貌。
“河梁更赋断肠诗”句: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玉堂元自要论思”句:宋·苏轼《次韵蒋颖叔》诗:“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风流三学士:宋·许顗《彦周诗话》:“《会老堂口号》曰:‘金马 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初谓‘清风明月’,古通用语。后读《南史·谢譓传》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欧阳文忠公文章虽优,词亦精致如此。”
枪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旅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尔。顾渚在长兴县,所谓吉祥寺也,其半为今刘侍郎希范家所有。两地所产,岁亦止五六斤。近岁寺僧求之者多,不暇精择,不及刘氏远甚。余岁求于刘氏,过半斤则不复佳。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此所以为难得也。”
酒酣、耳热: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又,民间传说为人叨念则耳根发热。
1. 自和:辛弃疾和自已原韵之作,原词为《定风波·暮春漫兴》
2. 金印累累:《史记·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
3. 河梁: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4. 玉堂:翰林院,《汉书·李寻传》"久污玉堂之署"
5. 枪旗:茶树嫩芽,《北苑别录》"茶芽如枪,展叶如旗"
6. 三学士:唐代弘文馆、集贤院学士,《新唐书·百官志》"学士掌刊辑经籍"
7. 耳热: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拊缶"
以上为【定风波 · 自和】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金印陆离"的荣显意象开篇,通过"河梁断肠"的别离场景与"玉堂论思"的馆阁职责形成仕途矛盾。辛弃疾巧妙将"试枪旗"的茶道雅事与"说侬时"的江湖遥想相对照,在看似洒脱的醉语中暗藏对朝堂猜忌的警觉,展现南宋武将在文治环境中的独特心境。
以上为【定风波 · 自和】的评析。
赏析
这首《定风波》以反讽笔法构建起双重意蕴。上片表面写仕途荣耀:"金印陆离"状官阶显赫,"河梁赋诗"显文采风流,但"莫拥旌旗"的劝止与"何处"的诘问,暗指孝宗朝武将的现实困境;"玉堂论思"看似肯定文职价值,实含投闲置散之叹。下片转入闲适表象:"风流学士"的邀约与"试枪旗"的茶事,营造出文人雅集氛围,然"酒酣耳热"的放达终被"说侬时"的警觉打破——那边朝堂上的议论,恰是词人始终无法真正忘怀的政治现实。全词将苏轼《定风波》的旷达与杜甫《饮中八仙歌》的豪纵熔铸一炉,在茶香酒韵间暗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慨。
以上为【定风波 · 自和】的赏析。
辑评
1.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莫拥旌旗真个去』与同期所作《鹧鸪天》『却将万字平戎策』同一悲慨,皆见南渡武臣处境之艰。"
2.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结拍『那边应是说侬时』,从李商隐《夜雨寄北》『却话巴山夜雨时』化出,而更多政治隐喻色彩。"
3. 叶嘉莹《论辛弃疾词》:"通篇在放达语中作牢骚语,『试几枪旗』的闲适背后,实藏着『把吴钩看了』的激愤。"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且约风流三学士』与苏轼『尊前必有问君人』形成有趣对照,一写文臣潇洒,一写武将悲凉。"
5. 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下片茶事描写与陆游『晴窗细乳戏分茶』同属南宋文人生活写照,而辛词更见英雄失路之痛。"
以上为【定风波 · 自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