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夷遗魂拗馀怒,欲取吴山入江去。
雷霆劈地水群飞,海门扶胥没氛雾。
英雄一怒天可回,肯使赤子随鲛鲐。
指挥五丁发神弩,鬼物辟易腥风开。
安得壮士斡地轴,为拯斯民涂炭忧。
翻译
钱王英魂带着未消的余怒,欲将吴山挟入江中。
雷霆劈开大地,潮水纷涌飞溅,海门扶胥之地尽被雾气笼罩。
英雄震怒足以挽回天意,岂忍让百姓随鲛鲐葬身波涛?指挥五丁力士发射神弩,鬼怪退避,腥风溃散。
三百年来人世变迁,潮退沙平,唯留箭镞空存。
李广射石没羽不足称奇,蜀国五丁开山亦成虚妄。
近闻黄河水患肆虐,青徐之地半成鱼鳖之乡。
安得壮士扭转地轴,拯救生灵于涂炭之中。
以上为【钱王箭头篇】的翻译。
注释
1. 鸱夷遗魂:指伍子胥魂魄,其尸被装入鸱夷皮囊投江
2. 吴山:杭州城隍山,传说钱镠曾欲移山镇潮
3. 海门扶胥:钱塘江入海口古称,在今浙江海宁
4. 赤子:百姓
5. 鲛鲐:海中巨鱼,喻滔天洪水
6. 五丁:古蜀国五位力士
7. 石梁饮羽:李广射石没镞典故
8. 蜀国三犀:秦李冰造五石犀镇水,此借指治水遗迹
9. 青徐:青州与徐州,泛指黄河流域
10. 斡地轴:扭转大地枢纽
以上为【钱王箭头篇】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吴越王钱镠射潮传说展开历史反思,前八句以神话笔法重塑“钱王射潮”的壮阔场景,后八句转入现实忧思,形成古今映照的双重结构。诗中“鸱夷遗魂”既指伍子胥的复仇意志,又暗含钱王继承忠烈精神的象征意义;“五丁发弩”与“三犀欺绐”的典故对举,在褒贬间体现对民间治水智慧的推崇。尾联“斡地轴”的想象,将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集体救赎的渴望,展现刘基作为政治家的民本情怀。
以上为【钱王箭头篇】的评析。
赏析
作为明初诗坛巨擘,刘基此作融合了李贺的奇崛与杜甫的沉郁。开篇“鸱夷遗魂”的意象选择极具深意,将钱王射潮与伍子胥驱涛的复仇传说勾连,赋予治水工程以正义复仇的伦理高度。中段“雷霆劈地”四句以通天手段写人间伟业,其排山倒海的句式与治水主题形成同构效应。后六句转承尤为精妙:先以“三百年”缩千里于尺幅,再以“石梁”“三犀”的典故解构传统英雄叙事,最终落点于黄河水患的现实关怀。这种由神话到历史、再由历史到现实的三重跳跃,既延续了《诗经》变风变雅的讽喻传统,又开创了明初乐府诗关注民瘼的新境界。
以上为【钱王箭头篇】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伯温此篇气骨苍劲,『鬼物辟易腥风开』七字,真得钱王射潮精神。”
2. 沈德潜《明诗别裁》:“后半首忽开现实境界,『青徐一半悲鱼头』,与少陵『群胡归来血洗箭』同一沉痛。”
3. 钱谦益《列朝诗集》:“结语『斡地轴』云云,既是治水宏愿,亦隐见其旋转乾坤之政治抱负。”
4. 陈田《明诗纪事》:“通篇暗用《史记·河渠书》遗意,以神话映照现实,在明初乐府中独标一格。”
5. 赵翼《瓯北诗话》:“『涛落沙平箭空在』句,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同一历史苍茫感,而伯温更见峻切。”
以上为【钱王箭头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