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夜的明月,如黄金般璀璨的波光,照耀着人们的哭泣,也照耀着人们的欢歌。
无论人们欢歌还是哭泣,明月始终美好;任凭月缺月圆,人却自然老去。
以上为【秋夜月】的翻译。
注释
1. 秋夜月:乐府旧题,多写望月怀思
2. 黄金波:月光如金色波浪,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3. 照人哭:月光映照悲苦,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 照人歌:月光辉映欢庆,陈叔宝《玉树后庭花》"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5. 月长好:月亮永恒美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 人自老:人类自然衰老,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7. 月缺月圆:月亮盈亏循环,《周易·丰卦》"月盈则食"
8. 秋夜:点明季节时间,暗含萧瑟意蕴
以上为【秋夜月】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月之永恒对照人生短暂,通过"照人哭""照人歌"的二元意象,展现月亮作为永恒见证者的超然姿态。后两句以"月长好"与"人自老"形成尖锐对比,在回环往复的节奏中强化生命易逝的哲思,体现刘基乐府诗"古朴沉郁"的艺术特质。
以上为【秋夜月】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刘基晚年归隐时期(约1368-1370),是其乐府小诗中的哲理佳作。前两句以"黄金波"的富丽意象破题,却迅即转入"哭"与"歌"的人生两极,其大开大合的手法令人生起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之思。后两句运用顶真句式,"人歌人哭"承上启下,"月长好"的永恒与"人自老"的短暂形成震撼对比,其哲学深度较之张若虚"江月何年初照人"更具生命锐感。全诗在二十字内构建出"月-人"的二元结构:月亮作为客观存在的代表,以其循环不已的"圆缺"演示着宇宙规律;人类作为主观感受的载体,则在"歌哭"交替中经历着线性衰老。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纳入宇宙秩序的观照方式,既承袭《春江花月夜》的哲学传统,又注入元明易代特有的沧桑意识,堪称明代乐府诗的瑰宝。
以上为【秋夜月】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伯温《秋夜月》'人歌人哭月长好,月缺月圆人自老',十四字写尽盈虚消息,直追《十九首》遗响。"
2.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此乐府自写胸臆,结二语从'人生代代无穷已'化出,而悲慨过之。"
3. 陈田《明诗纪事》:"刘文成小乐府往往有理趣,'月缺月圆人自老'七字,可作一部《南华经》读。"
以上为【秋夜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