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幽谷中的兰花,生长在空寂的山野;美人喜爱它却难以亲见,只得撕开素绢,在明亮的窗下将它描画出来。
幽谷中的兰花啊,香气多么清雅芬芳!世人正争相佩戴那些华而不实的香草(如簏、施),而我却想采撷这兰花,缝制成佩饰以自警自励;可它袅袅独立的姿态,却为众人所非议。
幽谷中的兰花啊,你究竟为谁而美好?唯有在清冷的露水与寒风中,默默散发你那恒久的清香,直至老去。
以上为【兰花】的翻译。
注释
1.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人,明初开国功臣,封诚意伯,晚年遭朱元璋猜忌,郁郁而终。
2. 裂素:撕开白色生绢,古人作画或书写常用素绢。
3. 明窗:明亮的窗户,指书斋。
4. 菲菲:香气浓郁貌,《楚辞·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5. 簏(lù)、施:两种低贱或无香的草,此处代指世俗所尚的庸俗之物。一说“簏”为竹箱,“施”为低等香料,皆非高洁之品。
6. 纫之充佩韦:采摘兰花缝为佩饰。“佩韦”典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韦为熟牛皮,性柔韧,佩之以自警。此处反用,意为以兰之清操自律。
7. 袅袅:柔美独立貌,《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
8. 众所非:被众人非议,因兰之孤高不合流俗。
9. 香自老:香气自然伴随至老,喻高洁之志终身不渝。
10. 此诗或作于洪武初年刘基罢官归隐后,借兰抒怀,暗讽朝廷新贵庸碌。
以上为【兰花】的注释。
评析
刘基此诗《兰花》以咏兰为名,实则托物言志,抒写明初士人在政治高压下坚守高洁人格却遭世俗排挤的孤愤。全诗三章叠咏,结构仿《诗经》,情感层层递进:首章写“不可见”而“裂素写之”,显其珍爱与无奈;次章以“世方被佩资簏施”对比“我欲纫之充佩韦”,揭示世人趋附庸俗(簏、施为低贱香草),而己独守兰德(佩韦典出《韩非子》,喻自我规诫);末章“为谁好”一问,道尽孤独,“露冷风清香自老”则以兰之终老空谷,喻君子虽不遇于世,仍持节自守。全诗意象清冷,语言古朴,深得楚辞香草美人传统,是刘基作为开国功臣却屡遭猜忌后的精神自白。
以上为【兰花】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三叠咏叹,愈转愈深”。每章以“幽兰花”起句,如古谣复沓,强化咏叹意味。首章重“求而不得”,次章重“世与我违”,末章重“孤芳自守”,情感由爱慕到抗争再到超然,完成精神升华。语言上,融合《诗经》的质朴与《楚辞》的芳洁,“裂素写之”“纫之充佩”等动作细节,使抽象品格具象可感。尤其“露冷风清香自老”一句,以环境之“冷”“寒”反衬兰香之“清”“恒”,境界孤高清绝。全诗无一字直斥时政,却因兰之遭遇折射出士人在专制皇权下的生存困境——越是高洁,越被孤立。这种“温柔敦厚而怨诽不乱”的表达,正是刘基作为儒臣的典型姿态。
以上为【兰花】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刘基传》:“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晚益韬晦,著述多寓忠愤。”
2. 明·宋濂《刘公行状》:“伯温诗多比兴,《兰花》诸作,盖自况也。”
3.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二:“‘露冷风清香自老’,十字写尽幽贞之士。”
4. 近人陈衍《元明清诗精华录》:“刘诚意《兰花》诗,得《离骚》香草美人之旨。”
5. 钱仲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此诗以兰自喻,孤高不媚,为其人格写照。”
6. 《诚意伯文集》卷十三收录此诗,题为《兰花》。
7. 当代学者周群《刘基评传》:“《兰花》是刘基晚年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自画像。”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明初诗人多台阁体,刘基此诗承楚骚传统,别具风骨。”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袅袅独立众所非’,道尽遗世独立之悲。”
10. 黄卓越《明初文学思想研究》:“刘基借兰抒怀,体现儒家士大夫‘穷则独善’的理想。”
以上为【兰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