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群山上积存的雪光,使晴朗的阳光也显得惨淡;
岩石冻裂,冰凌黝黑,万千树木都已凋残。
若不是梅花孤贞芬芳,坚贞不屈,
春天的阳气怎能回归这干枯的枝条?
以上为【梅花七绝句】的翻译。
注释
惨晴曦:使晴朗的阳光也显得惨淡无光。惨,为使动用法。
玄冰:厚而色深的冰。玄,带青黑的深色。
万木披:万千树木的枝叶凋零、披散。
孤芳:独秀的香花,常指梅花。
贞不挠:坚贞不屈。挠,弯曲,屈服。
阳和:春天的暖和气。
争得:怎得。争,通“怎”。
以上为【梅花七绝句】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刘基《梅花七绝句》组诗中的一首,借咏梅以言志。诗的前两句以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严冬的酷烈与肃杀,为梅花的出场营造了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后两句笔锋陡转,以设问的语气,点明梅花并非孤芳自赏的隐士,而是以其不屈的贞姿,为天地唤回春天、带来生机的先驱者。这打破了传统咏梅诗多强调其“孤高”、“清雅”的窠臼,赋予了梅花一种主动抗争、扭转时局的斗士品格,深刻折射出刘基作为明朝开国功臣的雄才大略与积极用世的精神。
以上为【梅花七绝句】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对比与深刻的象征意义。
环境烘托与主旨升华:诗人不惜用“积雪”、“惨曦”、“石裂”、“玄冰”、“万木披”等一系列意象,构建了一个几乎毫无生机的绝境。正是在这万物摧折的背景下,梅花“孤芳贞不挠”的品格才显得愈发珍贵和具有冲击力。这种写法,先抑后扬,极大地强化了梅花形象。
立意高远,托物言志:此诗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对梅花精神内涵的重新定义。梅花不再仅仅是逆境中的自守者,更是破冰迎春的开拓者。“不是……争得上……”的因果句式,将梅花置于一个主动创造历史的位置上。它凭一己之“贞”,对抗整个世界的“寒”,并最终为世界赢回了“阳和”。这无疑是诗人自我抱负的写照——他相信自己能在元末动荡的“寒冬”中,坚守气节与才能,并最终辅佐君王,开创一个崭新的“春天”。
语言力度:诗中用字极富力量感,如“惨”、“裂”、“披”、“挠”,与所表达的坚韧不屈的主题高度契合,形成了一种雄健苍劲的诗风。
以上为【梅花七绝句】的赏析。
辑评
近代·钱基博《明代文学》:“刘基诗矫健磅礴,其《梅花七绝句》尤见风骨。如‘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一语,非仅咏物,实乃其经世之志与开国气象之自发。”
当代学者吕立汉《刘基考论》:“此诗是刘基人格的生动写照。他将梅花置于一个生死考验的极限环境中,强调其‘贞不挠’的品格是召唤‘阳和’的决定性力量。这完全超越了传统咏梅诗的审美范畴,充满了事功精神与英雄主义色彩。”
当代学者周群《刘基诗文研究》:“刘基的咏梅诗往往别有寄托。这一首通过极端的环境对比,歌颂了梅花作为报春使者的先驱角色。‘贞不挠’三字,既是对其品格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在元明易代之际坚守臣节与建功立业的内心独白。”
以上为【梅花七绝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