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如玉的青葱枝条与碧绿的树叶已显得高低不齐、有些零落,这又到了西风吹起、白露降临的秋季。
象征祥瑞的凤凰没有飞来,梧桐的嘉美果实也结得迟了;只有一只寻常的小鸟,将它衔到了最高的枝头。
以上为【题梧桐折枝翎毛图】的翻译。
注释
琼柯:如玉般美好的树干树枝。琼,美玉。
碧叶:碧绿的叶子。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西风:秋风。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秋季,此时天气转凉。
凤鸟:凤凰,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常用来象征圣明的君主或盛世。
嘉实:美好的果实。指梧桐的果实,传说为凤凰所食。
小禽:小鸟,指画中的“翎毛”(飞禽)。
翎毛:中国画中指以鸟类为题材的画。
以上为【题梧桐折枝翎毛图】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刘基为一幅名为《梧桐折枝翎毛图》的画作所题的七言绝句。诗人并未停留在描绘画面,而是借画中之景,抒发了对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怀。
借画抒怀,寓意深远:诗的前两句点明画中时节——“西风白露时”,即萧瑟的秋天。“琼柯碧叶两参差”既描绘了画中梧桐枝叶已不完整的形态,也暗示了环境的凋零与不安。这既是画面,也是元末明初动荡时局的象征。
对比强烈,寄托孤高:后两句是全诗的核心与灵魂。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凤鸟”对“小禽”,“嘉实晚”对“衔上最高枝”。传说中的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如今凤凰不至,嘉实晚成,隐喻着贤君不遇、盛世未来的时局。而“小禽衔上最高枝”则有多重意蕴:既可理解为平凡之人(或诗人自指)在乱世中勉力承担起本应由“凤凰”承担的重任;也可解读为一种孤高的姿态,即便身处逆境,也要努力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语言凝练,含蓄蕴藉:全诗仅二十八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象和转折。从写景到抒情,从神话到现实,从失望到进取,层层递进,言简意赅,余味无穷,体现了刘基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特有的深沉与敏锐。
以上为【题梧桐折枝翎毛图】的评析。
赏析
这首题画诗的魅力在于其超越画面本身的象征意义和诗人注入的强烈主体精神。
首先,它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象征世界。 “梧桐”、“凤鸟”、“嘉实”共同构成了一个传统的、理想的太平盛世图景。而“西风”、“白露”、“折枝”、“凤鸟不来”则宣告了这个理想图景的残缺与失落。画面本身的静态美,被诗人解读为一种动态的缺失和等待。
其次,它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积极有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凤鸟不来”的失望背景下,“小禽”的行为显得格外醒目。它没有凤凰的高贵与力量,却主动地将“嘉实”衔至“最高枝”。这一举动,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与执着。这可以看作是刘基自我抱负的写照——在元末乱世,他虽非世袭贵族(非凤),却凭借自己的才智(小禽),努力匡扶社稷(衔嘉实),欲成就一番大业(上最高枝)。
最后,其意境在失望与希望之间保持了独特的张力。 全诗的基调是苍凉的(秋日、凤不至),但结尾的动作却指向高远。它没有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正在进行的、充满努力和不确定性的瞬间,引人深思,励人奋进。
以上为【题梧桐折枝翎毛图】的赏析。
辑评
关于刘基的诗歌,后世评家多看重其胸襟与气魄。
清代学者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刘基)元季诗都尚辞华,文成(刘基谥号)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愈)、杜(甫),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此评虽非专论此诗,但指出了刘基诗歌格调高古、超越时流的整体特点,此诗寓深沉感慨于简洁画面之中,正合“标高格”之评。
近代文学史家 钱基博《明代文学》:“基诗镕郁顿挫,自成一家,可抗行高启……其诗虽浑濬不如宋濂,而飘洒不及高启,然其悲愤苍凉,沉郁顿挫,则二家所未逮也。” 此评精准概括了刘基诗歌“悲愤苍凉,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题梧桐折枝翎毛图》一诗于秋景的苍凉中寄寓怀才不遇之悲愤,于“小禽”的举动中见沉郁不屈之气,正是此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题梧桐折枝翎毛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