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邻,字升之,范阳人。调邓王府典签,王爱重,谓人曰:"此吾之相如也。"
后迁新都尉,婴病去官。居太白山草阁,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恸,因呕,丹辄出,疾愈甚。家贫苦,贵宦时时供衣药,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
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着《五悲文》以自明。手足挛缓,不起行已十年,每春归秋至,云壑烟郊,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
遂自伤,作《释疾文》,有云:"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与亲属诀,自沉颍水。有诗文二十卷及《幽忧子》三卷行于世。
翻译
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
调任邓王府典签,邓王十分喜爱器重他,对他人说:“这是我的司马相如啊。”
后来升任新都县尉,因患病辞官。
隐居在太白山草阁中,得到方士的玄明膏服用。
恰逢父亲去世,悲痛号哭,导致呕吐,丹药都吐了出来,病情更加严重。
家境贫寒困苦,靠显贵官员不时供给衣物药品,于是迁到具茨山下,购置数十亩田园,引颍水环绕房舍,又预先修好坟墓,静卧其中。
自认为生逢高宗时代崇尚吏治,自己独守儒道;武则天时代崇尚法治,自己独尊黄老;后来武后封禅嵩山,屡次征聘贤士,自己却已病废;因而撰写《五悲文》以自我表明心志。
手脚痉挛萎缩,卧床不起已有十年,每逢春去秋来,云缭山壑雾漫郊野之时,就让人抬出庭院,悠然眺望。
于是感怀自我伤悼,创作《释疾文》,其中写道:“天地覆盖虽然广大,可叹容不下我这一生;万物养育虽然繁盛,恩泽已与我这一代断绝。
”与亲属诀别后,自沉于颍水。
有诗文二十卷及《幽忧子》三卷流传于世。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卢照邻】的翻译。
注释
1. 范阳:今河北涿州,唐代属幽州
2. 邓王:李元裕,唐高祖第十七子,《旧唐书》载其“好学善谈名理”
3. 典签:唐代王府属官,掌文书
4. 新都尉:新都县尉,今四川成都北部,唐代属剑南道
5. 太白山:秦岭主峰,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
6. 玄明膏:唐代炼丹术士所炼药膏,主要成分为汞硫化合物
7. 具茨山:今河南新郑西部,传说为黄帝问道广成子处
8. 疏颍水:开凿引水,《水经注》“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
9. 《五悲文》:卢照邻自述性骈文,分悲才难、悲穷道、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五章
10. 《释疾文》:卢照邻绝笔之作,取《庄子·大宗师》“悬解”之意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卢照邻】的注释。
评析
此篇传记以“才”与“命”的永恒冲突为主线,通过卢照邻三阶段人生际遇——早期才华横溢、中期病困交加、晚期哲学觉醒,构建出唐代文人“才命相妨”的典型悲剧。辛文房以“自沉颍水”为叙事顶点,在《五悲》《释疾》的文本互见中,将个体命运升华为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终极叩问。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卢照邻】的评析。
赏析
这篇传记在结构上形成“才-命-道”的三重递进:开篇邓王“相如”之喻极写其才,新都尉“婴病”转折开启厄运,具茨山“预为墓”达到肉身困顿的极致。辛文房特别擅长细节刻画,“丹辄出”三字既见病体孱弱,更显精神绝望;“舆出户庭”的日常场景,在“云壑烟郊”的广阔背景下愈发显出生命的局促。最深刻的是对卢照邻思想脉络的梳理——将个人悲剧置于高宗尚吏、武后尚法的历史变局中,通过“独儒-独黄老-已废”的层层递退,展现知识分子与时代的深刻疏离。结尾引《释疾文》警句作结,使传记具有了哲学遗嘱的厚重质感。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卢照邻】的赏析。
辑评
1. 胡震亨《唐音癸签》:“辛文房传照邻事,尤详其困蹶之状,‘丹辄出’‘舆出庭’诸语,字字泣血。”
2.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唐才子传》载卢升之沉颍始末,较《旧唐书》尤具悲怆之气。”
3.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辛氏此传熔史笔、诗心于一炉,‘悠然一望’四字写尽幽忧子临终心境。”
4. 孙映逵《唐才子传研究》:“文中三重‘己独’的排比,实为照邻《五悲文》‘五悲’的传记化表达。”
5. 李中华《唐代文学史》:“此传以《释疾文》片段收束,既保全传主绝笔,又暗合‘幽忧子’自号,构思精严。”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卢照邻】的辑评。
拼音版
热心网友补充完善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