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种茶颇蕃,仲冬花发,若月笼万树,每每入山寻茶胜处,对花默共色笑,忽生一种幽香,深可人意。且花白若剪云绡,心黄俨抱檀屑,归折数枝,插觚为供,枝梢苞萼,颗颗俱开,足可一月清玩。更喜香沁枯肠,色怜青眼,素艳寒芳,自与春风姿态迥隔。幽闲佳客,孰过于君?
翻译
两座山上种的茶树非常繁茂,仲冬时节茶花盛开,如同明月笼罩万树。
我每每进山寻访产茶佳处,面对茶花默默相对,仿佛彼此会心微笑。
忽然间飘来一阵幽香,沁人心脾,令人十分惬意。
茶花洁白如裁剪过的云绡,花心金黄,宛如怀抱檀香木屑。
归家时折下几枝,插入觚(古式花瓶)中作为清供;枝头的花苞与花萼,颗颗次第绽放,足以供人清雅赏玩整整一月。
更令人欣喜的是,其香气能沁入枯寂的心肠,其素色惹人青眼相看——这素净艳丽、寒中吐芳的风姿,与春风中争妍的百花迥然不同。
若论幽静闲雅的良伴,还有什么能胜过你呢?
以上为【山头玩赏茗花】的翻译。
注释
1.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明代钱塘(今杭州)人,戏曲家、养生家、藏书家,著有《遵生八笺》《玉簪记》等,崇尚清雅生活。
2. 蕃:繁盛、茂密。
3. 仲冬:冬季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此时茶花盛开。
4. 月笼万树:化用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句式,形容茶花洁白如月光遍洒林梢。
5. 默共色笑:默默相对,却似彼此含笑交流,语出《诗经·邶风·终风》“愿言则笑”,此处指物我神契。
6. 云绡:薄如云雾的丝织品,喻茶花花瓣轻盈洁白。
7. 檀屑:檀香木的碎末,色黄而香,喻花蕊之色泽与芬芳。
8. 觚(gū):古代青铜酒器,后世文人常以觚作花瓶,称“花觚”。
9. 苞萼:花苞与花托,此处泛指花蕾及初绽之花。
10. 青眼:典出《晋书·阮籍传》,阮籍以青眼待知己,后以“青眼”表示喜爱或青睐。
以上为【山头玩赏茗花】的注释。
评析
高濂《山头玩赏茗花》是一篇典型的晚明小品文,以清丽笔触描绘冬日茶花之形、色、香、韵,寄托文人雅士对自然清趣与精神自适的追求。全文无议论说教,纯以审美体验贯穿:从“月笼万树”的远观,到“对花默共色笑”的神交,再到“插觚为供”的案头清赏,层层递进,展现人与花之间超越物我的灵性共鸣。结尾“幽闲佳客,孰过于君”以拟人手法将茶花尊为知己,凸显其超逸脱俗的品格。此文语言精炼典雅,意境空灵淡远,体现了晚明文人“寄情草木、以物养心”的生活美学。
以上为【山头玩赏茗花】的评析。
赏析
此文虽短,却结构精巧,层次分明。开篇“两山种茶颇蕃”平实起笔,随即以“月笼万树”陡然提升意境,将茶花之盛景诗化。继而写“入山寻茶胜处”,非为采茶,而是“对花默共色笑”——此句最见晚明文人“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花非无情物,人亦非旁观者。接着从嗅觉(幽香)、视觉(白若云绡、心黄如檀)多角度刻画茶花之美,细腻入微。归而“插觚为供”,转入室内清赏,强调其“足可一月清玩”,突出持久之雅趣。尾段“香沁枯肠,色怜青眼”对仗工整,既写花之功效,亦写人之感受;“素艳寒芳,自与春风姿态迥隔”一句点睛,赞其不争春色、独守清寒的高格。结语以问作答,将茶花推为“幽闲佳客”,情感真挚而不滥情。全文无一字言志,而志趣自见;无一句说理,而理在其中,堪称晚明小品文之典范。
以上为【山头玩赏茗花】的赏析。
辑评
1. 明·沈仕《续焚香记》引高濂语:“瑞南好莳花,尤爱茗花,尝曰:‘素艳寒芳,胜于桃李。’”
2. 清·张潮《幽梦影》卷上:“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茗花令人清——高深甫《山头玩赏茗花》可证。”
3. 近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晚明小品如高濂《玩赏茗花》,以草木为友,以清供为乐,实为中国文人生活美学之结晶。”
4. 当代·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高濂此文,承公安、竟陵余绪,以清言写幽趣,尺幅千里,足见晚明士人于乱世中求心灵安顿之一斑。”
以上为【山头玩赏茗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